神仙山,古北岳恒山,又名常山、大茂山,主峰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横亘于阜平、涞源、唐县三县交界。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封北岳,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与泰山、华山、衡山、嵩山齐名。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封山西浑源天峰岭为北岳。 根据《畿辅通志》记载,神仙山得名与传闻有神仙在山上对弈。 明朝中期主张改祀到浑源的大臣认为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后于明末改封浑源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直到清入关,顺治帝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 第一次争论: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