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姆” 意为跳神,是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在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产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以乐舞的表现方式传达着弘法、讲经、驱邪、镇妖、忏悔、布施、娱神、娱人等多重功能。
公元8世纪,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具全的佛教寺院“桑鸢寺”的落成开光大典上, 为庆祝佛教在与本教斗争中取得的胜利,莲花生大师根据佛教密宗宗教仪理内容的需要,采藏族原始舞蹈的土风舞、拟兽舞、古鼓舞和笨教仪式中的狮、风、雕、鹿、牛、羊、马等面具舞形式、与他创作的戴着人头骨饰花鬟跳跃的金刚力士舞与佛教哲学的内容相结合, 创作并排练了这种类似哑剧的舞蹈形式——“羌姆”神舞,用来镇魔酬神。
羌姆中的舞蹈,还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 “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们,在洪亮而庄严的乐曲之中,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以示各路神灵已降临人间。这种舞蹈不久即从桑耶寺传遍雅砻,再传至西藏各地,后又传至蒙古等地。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