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春锣,又名打春锣。是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广泛流传在萍乡市及周边地区,运用萍乡方言、兼有说唱的一种民间曲艺。春锣在萍乡有近200年的历史。当时的农民对季节变化模糊不清,为了不耽误农民播种春耕,朝廷每年春季就派官员到乡间地头鸣锣告示,动员农民耕作。随着日历的出现和普及,春锣失去了存在的实际意义。于是,从解放前开始,每年的正月一些略懂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就以手里敲着锣鼓、口里用萍乡方言唱赞歌的形式走村串户,以求得主人赏赐的少许钱币。春锣,当时成为了穷人谋生的一种手段。随着日历的普及,春锣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传统的萍乡春锣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黄布带(1949年以后改用红绸或红布带)系一面直径约十五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略大一点的小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握锣槌,在演唱之前和间歇之中,挥动鼓签锣槌,敲打起 咚咚咚 呛 | 咚咚 咚呛 | 咚呛 咚呛 | 咚咚咚 呛 | 的锣鼓节奏,然后以鼓沿为板,吟唱。演唱曲目一般都是短篇,偶然也有中长篇。其演唱特点有,见赞。见到什么赞什么,走到何方赞何方,走到何地赞何地,走到哪家赞哪家,走到哪店赞哪店,随机应变,现编现唱。此外还有赞天文、赞地理、赞风情、赞民俗、赞三山五岳、赞万古名桥、赞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桃园三结义》、《八仙过海》等。萍乡春锣以萍乡方言演唱,韵味浓郁,曲调是以613为主音的羽调式,它的曲调与萍乡地方语音十分吻合,富于形象,生活活泼,换韵易辙灵活自如。每段唱词,句数不拘,多为两句一韵,有时也有四句、八句一韵,字数每句七字,也可长可短,通俗易懂,易于流传。曲调因语言不同,又分东西南北四路,各具特色。一个人两样道具,就可以走村串户,随时随地演唱,几乎不受时间、场地、空间的限制。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