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洛克故居 爬玉龙雪山

相关目地的

    ljk木子 2017-1-22 22:17:23

          1922年,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经东南亚进入云南,开始了在川滇甘青近十年的探险考察生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洛克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深入那些雄伟山脉的腹地,玉龙雪山、高黎贡山、梅里雪山、亚丁三神山、阿尼玛卿、木雅贡嘎等都留下了洛克的足迹。其间,洛克收集了八万余件动植物标本,拍摄了大量的人文地理影像,并把自己的经历见闻陆续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就是以这些文章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随着小说的出版畅销,“香格里拉”成为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传遍全球。
          自三十年代,洛克专心投入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研究,出版多本专著,因此,洛克被西方学界称为“纳西学之父”。
          1949年,迫于形势,作为“美帝分子”的洛克不得不离开中国。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经写道:“我宁愿死在丽江美丽的群山之间,也不想躺在美国冰冷的病床上孤独地老去。”可是,他却再未能踏上过他热爱的那片土地。1962年,洛克在美国檀香山凄凉地离世。
          为了纪念这位探险家,后人把洛克徒步探险考察的路线,统称为洛克路,至今,仍有很多国内外人士在追寻着洛克的足迹。其中,驴友常提到的“洛克线”,则特指从木里到稻城亚丁的穿越路线,洛克在1928年曾两次沿着此线路深入亚丁,成为第一位踏入此区域的西方人,并用图文把稻城亚丁展现给了世人。
          在中国期间,洛克曾长期居住在玉龙雪山脚下一个纳西古村庄-雪嵩村。此次徒步的起点,就是这个古朴的小村庄。沿着村子的主路,向着雪山,信步走去。村里的民居很有特色,墙体都用石块磊砌而成,村里的道路也是石子路。
          前行几十米,看到洛克故居指示标,沿路标来到洛克故居。每一栋故居,都藏满了故事,故居本身可能已陈旧破败,却让那些故事鲜活生动地存在着。一位老人看守着这里,游人就我一个,阳光洒落进庭院,院落安静、明媚。岁月沧桑,但雪山依旧,故居依旧,在离开中国后的岁月里,相信洛克一次次在回忆里、在梦里回到过这个他心灵栖息过的地方。


          村后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旷野,旷野后面是隆起的山体,山体被绿色植被覆盖,更高远的地方,洁白的山峰在湛蓝的天空下晶莹闪耀。一条人工引水渠从山脚下延伸过来,溪水流淌的声音欢快动听,几匹马在悠闲地啃着草。我一点也不羡慕它们,我也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也吹着和煦的风,我也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也享受着岁月静好,此刻的我,也是悠闲的。


           穿过旷野,进入茂密的松树林,开始缓和地上升。虽视野被遮,但路径清晰,循路蜿蜒前行。小路上覆盖着厚厚的松针,踏上去松软舒服,林中静谧,偶有阳光透射进来,一切都那么美好!
          由于疏忽,走错一段路,为了不走回头路回到轨迹上,在没有路的密林中或弯腰侧身,或匍匐爬行,或披荆斩棘,一通折腾。倒也别有一番乐趣,哈哈。



          走出松林,来到一片开阔的空地-蚂蝗坝,夏天,这里鲜花遍地,但同时,也蚂蝗遍地。我靠着一块巨石坐下,凉风习习,吹干汗水,浑身爽快。同时,高原冬日的暖阳晒得浑身舒坦。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凉爽和暖和本是对立的,我却同时享受着它们,而且,凉爽地恰到好处,也暖和地恰到好处。
          吃过东西,继续前行。过了蚂蝗坝再往上,树木就稀疏了很多,山势也陡峭了起来,风也开始带有寒意。
          坐下休息,手机又有信号了,看到微信群里大家关心和嘱咐的消息,心里升起一些暖意。外有阳光照耀的温暖,内有朋友关怀的温暖,身心都沉浸在融融的暖意中。户外几年,走了很多的路,看过一些风景,更珍贵的是认识了这帮朋友,很多还是忘年交。此刻我虽独身一人,却并不感到孤单。

          边走边歇,缓缓上升。突然,感到有些异样,我抬头观察,发现很多头牦牛在盯着我看,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原来我闯入牦牛的牧场了,我毫无察觉,但它们应该早就发现我了。
    通过刻在石头上的字迹,得知这里是“殉情谷”。纳西族崇尚爱情自由,有殉情之风,相互爱恋却不能走到一起的青年男女,会相约去殉情谷自缢,在东巴巫师为其举行大祭风仪式后,他们的灵魂会飞入“玉龙第三国”。比较有名的殉情谷是玉龙雪山景区内的云杉坪。洛克曾参加过一次大祭风,并为其震撼,当他从助手那里得知“玉龙第三国”是在现实世界存在着的,而且就在贡嘎日松贡布(即稻城亚丁三神山),心生向往,才有了后来的“洛克线”。


          走出殉情谷,来到一个垭口,不远处就是流沙坡了,我下载的这条轨迹是穿过流沙坡,到达海拔4500米的雪山大峡谷。时间不允许了,我本来也没奢望能到达终点,现在的海拔大概3750米,我已经很满足了。
          但现在的身体状态实在太好了,刚才在海拔更低些的地方还有些高反症状呢,现在却一点也没有了,不甘心就这么下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必须下撤的时间点,放弃了轨迹,沿着更陡直的地方向上爬去。更陡,在较短的时间内才会升高更快,此时我只想能爬得更高一些。
        基本都是四肢并用在往上爬。在快到下撤的时间点,我攀上一个高点。此时的海拔有3900米,在2016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我登上了自己的一个新高度。环顾四周,有些不舍。

           下撤的路就是原路返回,相对上山时,路线熟悉了,初入陌生环境带有的一丝警觉也没有了,现在是彻彻底底地放松,完完全全地享受着置身大自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除了行走,一路夹杂攀爬、奔跑、跳跃,怀着大自然带来的特有的美好心情回到原点。
           洛克线,约吗?

    有关洛克的参考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纪录片《云中孤旅》
    2.《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由洛克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九篇文章集结成书)
    3.《苦行孤旅 约瑟夫.F.洛克传》


    点赞的门友 ( )


      赞(119)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15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亭 2017-1-22 23:03:01
      太有意义的一次攀登了,恭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jk木子 2017-1-23 08:18:49
      小亭 发表于 2017-1-22 23:03
      太有意义的一次攀登了,恭喜!
      谢谢小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橙色的橙 2017-1-23 09:15:24
      赞赞赞,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亭明月 2017-1-23 12:23:27
      为啥咱们国家的好线路都是外国人首先发现并完成穿越?包括羌唐东西线以及南北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加冰 2017-1-23 12:39:13
      小亭明月 发表于 2017-1-23 12:23
      为啥咱们国家的好线路都是外国人首先发现并完成穿越?包括羌唐东西线以及南北线
      大概因为老外先于我们解决温饱问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亭 2017-1-23 12:39:50
      小亭明月 发表于 2017-1-23 12:23
      为啥咱们国家的好线路都是外国人首先发现并完成穿越?包括羌唐东西线以及南北线
      我也感叹过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去百度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亭 2017-1-23 12:42:22
      加冰 发表于 2017-1-23 12:39
      大概因为老外先于我们解决温饱问题吧
      正解,和我理解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胖哥 2017-1-23 12:44:21
      小亭明月 发表于 2017-1-23 12:23
      为啥咱们国家的好线路都是外国人首先发现并完成穿越?包括羌唐东西线以及南北线
      咱们国家的好线路都是中国人走出来的,只是没人把它记载下载,就像洛克也是藏民带着完成那条线路并抢注了“洛克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加冰 2017-1-23 12:44:25
      小亭 发表于 2017-1-23 12:42
      正解,和我理解相同。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