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古镇

相关目地的


        时间像条河,时刻涤荡着尘世间的浮尘,我们每个人渺小如沙,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时间的过客,而那些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后仍威严挺拔的古老建筑和老城古镇,反而更像是万物的魂。多少风流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去,唯有它们仍屹立于风雨中默看世间红尘滚滚。

        人们喜欢去探访古镇,因古镇里遗留着许许多多月岁的痕迹。走过古镇,犹如穿越时光隧道,沿着历史的脉络去追寻遗失在记忆深处的梦。

        11日早上7点半,我们从临安城出发,前往河桥古镇。河桥古镇给我的印象清丽且清冷。河桥,无疑是美丽的,它的美在于繁华落定洗尽铅尘后的清丽;然而,它也是清冷的,它终是无法挤入陆运兴起和城镇化大潮的历史跑道,同中国许多空心化乡村一样,徒留满街的房屋和院落,在寂静中慢慢地打发着岁月。

        NO 01. 唐昌首镇

       1200多年前,唐玄宗“安史之乱”期间,有一汪姓人家为避战乱从安徽流落到昌化,在他们一路奔波穷途末路时,行至河桥,发现了这块被高山环绕,山清水秀,土地肥美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明朝嘉靖年间,昌化县名为唐昌,唐昌设四镇,河桥借助水运成为贸易集散地,因“邑水口形胜商务独冠唐昌”被列在首位。期间有洪、胡、潘、沈、程等姓氏从安徽、武康相继迁居并扎根于此,人丁逐渐兴旺,至清代中期形成如今的千米长街,有了“河桥一带几里许,烟火不下千家”的盛况,河桥进入它第一次长达三百多年的繁荣期。

        山河桥古镇景区主要由唐昌首镇博物馆、河桥老街和蒲溪风光三部分组成。

        我们到达河桥古镇时,天正下着小雨。因雨,游客稀少;因雨,河桥露出了少女般的娇羞。雨中的河桥宛如一首飘逸的诗,芳草怀烟迷了水曲,密云衔雨暗了城西。景区入口处的城门楼上“唐昌首镇”四个斑驳的大字,傲然却已失却昔日的风采,在轻雨中回忆着这座老城曾经的辉煌。

    NO 02. 河桥百匠

        唐昌首镇博物馆由老宅章家大院及一组仿古建筑群组成,面积不大,主要展馆有相公殿、钱庄、章家大院、河桥民俗农博馆、十里红妆馆、梦春楼等,以展示河桥千年城镇演变及当地民风民俗为主题。

        河桥民俗展所占比重很大,最吸引我们的是农博馆中的河桥百匠展,它对所列的工匠不仅有详细的介绍,还有他们使用的工具及所加工成品的实物展。我和青青在此流连许久。河桥繁荣时期,千米老街不仅商铺林立,也是河桥百匠聚集展示技艺的地方。仅在馆内我们就能看到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弹棉匠、箍桶匠、剃头匠、制称匠等介绍,简陋的工具却能制作出精美的物品,看着展厅内雕花的条案、装饭木蓝……都是百姓寻常家用,却都那么精致,让我对这些匠人肃然起敬。

        匠,指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手艺人。曾经,中国是个崇尚工匠的国度,老百姓都知道有门手艺才能立世,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技艺精湛的匠人受人尊重,而工匠则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将日用品做成工艺品,给普普通通的生活添彩增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斥着假冒伪劣和粗制滥造。诚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老工匠、老手艺将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匠心不能丢。现在,许多人丢的不仅是匠心,还有良心。

        目前国家正在提倡工匠精神,在当下物欲横流,三观颠倒的社会大环境下,仅凭口号能否找回失去的匠心?看看正在各类自媒体不断发酵的校园毒跑道事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NO03. 十里红装馆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挽正,笑看君怀她笑。
        ……
        何曾几时,这首出自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里的小诗在网络上风行。十里红装,一世芳华,是多少待嫁女儿心中的梦。

        民俗馆对面就是十里红装馆,上下两层,主要展示旧时江南嫁女的婚俗场面和结婚所用物品。按照旧俗女子娘家在女儿出嫁前一天要将嫁妆装箱由挑夫送往男家,这些嫁妆从家具被褥、衣裤鞋履、金银细软、首饰饰品到日常用品、女红工具等等几乎包括所有家用。这些嫁装一色朱红,发嫁妆时,挑夫们或担或抬排成长队,一路上鞭炮齐鸣,吹吹打打,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一条红色的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着家产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反映出当时徽州的富饶。然而,十里红妆奢华的背后,却是徽州女儿凄凉的一生,所谓十里红装,一世芳华,烟花散尽,一室悲伤。

        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要外出学习经商之道,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是寻常,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数十年不归。“健妇持家身做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这首新安竹枝词就是徽人经商的真实写照。“十年九寡”则是多数徽州女子婚后的真实生活。

        NO 04. 梦春楼

        十里红妆馆对面的“梦春楼”是一处青楼文化展示馆。上下两层,格局同许多影视作品中的一样,中间天井,四周套房,楼下正堂有一个小舞台。

        河桥鼎盛时期,是浙西最大的药材集散地,有“三百舟船泊古埠,弦歌对唱闹浙西”之盛景。红顶商人胡雪岩曾在镇上的“和善堂”做过学徒,这里也曾停舶过庞大的胡氏商船队,无数商船顺着柳溪河而下,由徽州直通杭州。繁荣的河运带来川流不息的人潮,商贾云集之时,达官贵人也会在此聚首,河桥便也成了一处温柔乡。镇上青楼林立,纸醉金迷,河中画舫凌波,琴瑟和鸣。女子的胭脂染红了河水,柳溪江便有了“女人河”这个充满风情有别号。

        展馆二楼展示着秦淮八艳的画像及生平介绍,文人用文学的笔墨美化、诗化了青楼,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混淆了文学的虚幻与现实的真实,让它成了一场像青烟一般飘渺却又余温尚存、连绵起伏的朦胧长梦。

        文学里青楼女子重视的是“才”“艺”而不是“色”,所以,有了柳咏的“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有了青楼诗词的流派。如果剥去青楼文学的外衣,这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阁楼里,还剩下什么?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青楼终是一个梦,梦里花落多少?就是门外那湾胭脂水也未必说得清楚。

        从梦春楼出来,回看对面的十里红妆馆,心里无限感慨,古徽州富足,但徽州女子的命运却极凄凉。从这两处走来的女子,看似两种人生,却是一种命运。“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首《长相思》道尽了她们悲凉的一生。
       
        NO 05.  章家大院

        钱庄左边的“章家大院”又称“昼锦堂”,是博物馆内唯一一处老式建筑,曾是宋仁宗年间朝廷宰相章得象后代的宅院,因为一门两代连出五位进士而被誉为“一门五进士,浙西第一家”。如今是“浙西抗战纪念馆”,图文并茂地给人们展示抗日河桥在战争时期的作为。

        大院巨大的影壁墙上有“抗战起自卢沟桥,结束在河桥”的大型标语,而室内也是以这句话为主题的抗战纪念展。初看这句话有些迷惘,仔细看完上下两层的所有展览和介绍,终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沪杭沦陷后,大半个中国都在日寇的铁蹄之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河桥周边高耸的群山挡住了炮火硝烟,成为百色恐怖下的一处世外桃园。浙西三中迁徙至河桥,随之大批青年学俊进来就读。而后周边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也涌入河桥双溪小学读书。同时,军队和政府的行署机构也在河桥驻办,设立浙西行署修械厂,制造枪支弹药,并全部打上“河桥造”的标记。便利的河运也让它成为战争期间物资、给养的运输大动脉,河桥的船运又一次达到繁盛的顶峰。至此,河桥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它成了浙西的商贸中心、教育中心和军事中心。

        抗战胜利后,众多行署机构相继撤离这里,之后陆运又逐渐替代了水运,河桥便不再是浙西的商贸中心,小镇逐渐由盛转衰,渐渐没落。

        这是河桥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能言说的痛。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河桥也归于平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而,不过才几十年的和平,就让许多人淡忘了这段耻辱和苦难。一个不长记性的民族何其悲哀!如果灾难再次来临,是否还有河桥这样的天然屏障为我们遮风挡雨?

        NO 06.  河桥老街

        离开章家大院,我和青青相携踱入河桥老街。

        雨停了,老街依然寂寞。长长的由鹅卵石与青石条相间辅就的街道上长满了青苔,两边依旧以白墙黑瓦徽派建筑为主,双层小高楼鳞次栉比,随河道弯曲形成长长的曲巷。曲巷早已被岁月打磨出斑驳的印迹,顶着瓦松的房檐,长满青苔的屋脚,剥落的墙面,雕花的门窗,布满黑锈的铜门环,仿佛都在给我们诉说着河桥的兴衰过往。

        老街像一个时间博物馆,小心地保存着历史的碎片。它的可贵在于只真实陈列,而不刻意去美颜。比如老街还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老房子,也能看到民国和现代建筑的影子,有些八九十年代现代风格的房子,虽与老街的风貌格格不如,却也是无比真实的存在;比如我们在街上还能看到抗战期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也能看到最近的“重振河桥,实现河桥第三次辉煌”的励志口号;比如依然保留着“四水归堂”装置的老宅,进门处一口天井,四周有引雨水入沟的水枧,把聚财之美好愿望一直延续至今;比如街边的商铺,老式楹联、老式招牌、老式柜台的陈列方式……

        我们走在老街上,街道干净整洁,行人寥寥。脚下一条流水潺潺的水渠静静地穿行在石板路下。它宽一米,深两米,露在上面的石条与路面平齐,每隔一段便设一处明井,井口二米见方,一面砌台阶,便于居民取水、淘米、洗衣、消防。回来查资料方知这条水渠古称“太平官沟”,也叫“太平沟”,水从蒲溪引进,流经家家户户的门前,是河桥老街最为独特的景观。

        我们走在老街上,已感受不到昔日的繁荣,但经过岁月积淀后的厚重让它有了另一种韵味,那便是宁静和超然。

        NO 07.  蒲溪风韵

        穿过一条胡洞,我们走出老街,眼前视野一阔,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这是蒲溪,柳溪江的一条支流,沿着古镇蜿蜒而过。远处群山逶迤,如烟如黛,近处绿树层叠,郁郁葱葱。这条小河从青山绿树间缓缓流出,向前方汇入柳溪江。河水清且涟漪,婉约柔美。一群野鸭在水上觅食,悠然自得。中间一座窄木桥两岸飞渡,不管有人或没人,不管桥上的人是走还是停,它都是为蒲溪点晴的风景。

        溪边一条整洁的石板路将老屋和溪水隔开,而古朴的老屋在溪水的衬托下更具风情,它沿着河道弯出美丽的弧度,美的让人想把它制成版画,装在口袋里带走。埠头上浣洗的村妇,又为蒲溪平添许多温情的灵动。这一派独特的江南山水,如诗如画的古镇风情,让我们流连忘返。

        我们终是河桥的过客,终究只能将它收藏在心的某个角隅。

        昔日的商船渐行渐远,喧嚣的画舫搁浅在岁月的河床。河桥,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镇,像一位参透世间轮回的老人,安详而穆静地坐落在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水交汇的柳溪江畔,朝听花开花落的声音,暮看炊烟袅袅升起。


    点赞的门友 ( )


      赞(106)

      收藏
      邀请
      邀请

      分享
      发表评论举报评论(10个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竹0叶0青 2016-6-23 13:01:31
      文字功力深厚啊
      我去了,我现在升级为论坛元老了,啊呀我去,我突然感觉以后得深沉点了,嗯 ,先装几天,别被人发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少枫 2016-6-23 14:30:16
      才女又辛苦拉!
      我要像疯子一样自由,
      像我的梦一样坚强;
      我要像疯子一样自由,
      在每个星空下的夜晚,
      我遥望着远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海棠依旧 2016-6-23 19:00:14
      认真拜读了才女的游记,不仅找到我们留下的足迹,而且获取到河桥古镇蕴藏的历史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zj1957@163.com 2016-6-23 20:31:03
      这是游记吗?这分明是在上课,我在读文学,在读历史。难得好文,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加冰 2016-6-23 22:15:56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米粒 2016-6-24 08:41:43
      又一顿文化大餐!河桥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跃然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唐朝 2016-6-24 11:29:57
      查了一下,好像在苏杭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山林清风 2016-6-24 16:53:02
      唐朝 发表于 2016-6-24 11:29
      查了一下,好像在苏杭一带。
      是的,就在那一带。河桥是浙江省临安市下辖乡镇,距离临安50公里,杭州100公里。过去货物就是从古桥的柳溪江进钱唐江运抵杭州的。本世纪60年代末期,航道堵塞,水运才停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荣国府 2016-6-25 14:40:30
      游记写得很细致,很有才华!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月下门 -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05010077号-2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