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马致远故居的邂逅是在一个细雨如织的秋末,随月下门的一支户外活动小队行走京西古道时,途经韭园的西落坡村。几年的新农村改造,西落坡村处处白墙灰瓦,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已看不到昔日的衰败与陈旧。马致远故居的几间茅草房也按照《天净沙·秋思》中古道、枯藤、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被翻盖一新,完全以一个微博物馆的姿态示人,欣欣向荣里好像已经觅不到小曲中那种凄凉的味道。 烟雨朦胧中踏上京西古道,那绵密的雨声就未曾歇息过。古道边的小小村子里,这座小小的四合院中,一切都那么的安静,唯这淅淅沥沥的雨声穿过遥远的时空漫入我的心里,于是思绪仿佛也被浸湿一般挂满了水珠,一回首,便抖落出一地的忧伤。
对于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远大政治抱负的马致远来说,生活在元代是悲哀和绝望的。元蒙贵族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藐视,使一部分文人被抛到社会的最底层,儒家文化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儒家传统的齐家治国的传统价值观饱受质疑,儒家文化近乎断裂。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汉族文人入仕无门前途惨淡,他们被迫放弃传统的儒士生活方式和政治理想,或隐于市井,如关汉聊,或隐于山林,如马致远。这些被藐视的一代,被放逐的一代,被践踏的一代,被迫将满腹经纶化做了浅吟低唱,成就了元曲的巅峰时代。
元代出了一大批杂剧散曲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这些作品分别代表了元曲的不同风格,但没有谁的作品像马致远那样更集中的表现出了当时文人科举无门、志不获展的苦闷心态,他的文里行间总是挥发着一抹淡淡的忧伤。
他的忧伤不是沉闷的叹息和失意的落魄,而更像是一种忧虑的思绪,它蕴含着一种力量,苍凉悲郁却又俊朗大气,如这烟雨中的风景,让人慢慢的揣摩,慢慢的感悟,慢慢去临摹。他的忧伤是一种泥泞羁旅中的怅惘,是一种可以漫画出来的生命意识,是孤独与寂寞中烟雨般的情愁,也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索。
他感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双调夜行船·秋思〕”他苦闷:“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四块玉·叹世)。”他面土而眠了,他用一身瘦骨参悟了忧伤,忧伤在高处,渐渐长出许许多多的枝蔓,将他的思绪和我的思绪串在了一起。我仿佛看到一个流浪的影子,在孤独的时光中漫步,他的脚下盛开着忧郁的花朵,美丽到让人心疼.
不管岁月多么的绵长,季节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变换。秋来落叶自漂零,雨中的西落坡村空山新雨,远方如黛,随手拈来无处不是一片秋色。马致远故居中,随手拾起一段文字,无处不散发着一缕淡淡的忧伤。那是他的忧伤,它们带着时代的烙印,顺着历史的脉络,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的流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