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7日,随会心一笑领队游谷积山。
8:30在苹果园集合,坐931到鲁家滩东口,从此次向南上山。
谷积山的山势比较平缓,上坡路丝毫不陡峭,行程并不累。
北京市里已经春意盎然了,柳树冒出新绿,迎春花鹅黄一片,玉兰散发阵阵芳香。此时,谷积山上,树木仍然还是枯枝,似乎没有转为苍翠之意,然而,盛开的山桃花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满山遍野的盛开着粉白色的山桃花,给寂寥的谷积山增色不少。轻盈的粉白色笼罩在山坡上,就好像给山峦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甚至有人说好像披了白婚纱一样,使得群山美的那么悠然,那么梦幻。枯败的树枝、梦幻的山桃花、地面上的绿色小草,这是四月初的谷积山,诗意的梦幻里蕴藏着勃勃的生机。
上山的路上,沿途都是粉白色的山桃花,它触手可及,就是手边或脚下,它一路的相伴让我们登山之路富有惬意的美感。
到达高桥寺遗址时,有人说看到一个破房子,领队纠正说这是高桥寺遗址。多么遗憾,这里只能看到破败的院墙和倒塌的房屋,已然难辨古迹,一些仆倒在地的石头还能依稀看出曾经的精美雕刻。枯树映衬下的高桥寺遗址难掩凄凉。
我们随后看到的明迹是东塔。东塔——谷积庵释迦牟尼舍利宝塔,又称和尚塔,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石结构,覆钵式,高3.2米。许是多年来没有维护,雕工精致的东塔已然残破不堪,地基上的很多石块缺失,塔中间的石块有摇摇欲坠的倾向。只怕,多年后,它是否也会像高桥寺一样难辨原貌呢?
经过东塔以后,就到了谷积山顶,这里有一个地道口,好像是传说中的地宫,随行的有人钻进去看了,开玩笑说里面有两室一厅大小。之后,我们在那里休息,午餐,游戏。
下山路上的古迹相当较多。
东塔不远处是鞭塔――谷积山院塔,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七层,高7米。鞭塔的地基被破坏的更为严重,它外围的一层砖已经没有了,好像被人剥了一次皮似的。它孤独的屹立在一个小山峰上,给我一种晚景凄凉之感。
沿着山路,走到张公墓。这是一个明代太监的墓地,只能看到墓门,张公墓墓门匾额上书“内府供用库掌印张公寿域”,四个门簪从前皆刻有花纹,现已经被凿。门环为一对兽头的浮雕,仍栩栩如生。墓内已经被盗墓者破坏的只有断壁残垣,我们没有进去看,只拍了一些墓门的照片。
继续向前走,是铃铛塔――谷积山般若禅寺寿塔,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现该塔只剩两层。塔旁还立有明代的方首方座碑一座。我们初看时还以为石碑无字,细看之下,刻有一行一行娟秀的楷书,还能勉强识别一些文字,我读到一个“奉”字。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雨水的冲刷,石碑表面最清晰的还是雨水的痕迹,石碑内容已经难辨识了。
在铃铛塔附近,有两个破旧的土坯房子,门窗已经凋敝,那种经过岁月冲刷的古老味道倒是与谷积山的古迹说不清的相称。在这附近还有一处古老的水井,还能看到深井内有水。
继续下山到达一处很开阔的平地,看到一个保持非常好的小庙宇--圆通殿,明朝正统年间修造,殿为六角形,用砖石彻成,六角攒尖顶匾额为”圆通殿”三字.仍为石券门,殿内也有两根柱子,殿顶有蟠龙雕刻,还有彩色图案。我认为,圆通殿的顶部一定经过修葺的,因为它太新,每个角上面的雕塑太完整了,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圆通殿前面石碑上部雕刻的蟠龙图案精美极了,我不得不拍下来。
最后一个古迹是建于明朝的灵鹫禅寺。这里距离圆通殿不远,因为距离山脚近,可能都有人为维护的迹象,所以不至于那么残破。但毕竟不是香火旺盛的寺庙了,来往的只是爬山的游人,所以,灵鹫禅寺也是难掩凄凉。但是,我想,对于古寺,清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有维护寺院完成就好。坦白说,我很喜欢这个清寂的古寺,很希望再重游。在这里看到两个龟趺驮着石碑,可惜头部被损坏,不知道这里曾经经历过怎样的风雨。
走了长长的一段盘山公路(这里有采石场,常有车过往),终于走到北车营。我们在这里坐车返回市里,结束了一天愉快的休闲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