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长城在北京段有三险,分别就是司马台的单边墙、箭扣的鹰飞倒仰、黄花城的十八蹬,这三险对于户外人士,甚至包含对以前修工事的工匠们都具有极大的挑战,而这十八蹬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去的目的地。说是探险,实则更是对长城的文化艺术的追求与体验,品味历史的沉重。 这十八蹬,未见其貌,先听民谣:“十八蹬,高入天,鹰飞倒仰猴难攀;山高到底有多少,一个轱辘滚三天。”说的就是十八蹬,有一处几乎呈85度的大陡梯依附在山体上,以山高,坡陡,城险而闻名。所以,让我不得不为之惊叹,不得不走一回十八蹬,探个究竟? 对长城的接龙活动行走,向来就是我的喜爱。这次月下门,十月青苹果组织走黄花城穿越到十八蹬活动,更是满足了我此次对十八蹬长城探个究竟的好奇心。当天,与门友一行人17个前往了黄花城。但真正登上十八蹬最高点只有6个。从黄花城水库大坝开始行走,左转上山,一直到长城上。我们几个走得快,不久就走到大几字型。从大几字型高处回眸一看,我惊诧眼前的长城与别的长城还真不一样,它就像一条蛟龙入水,势不可挡,忽然潜入碧波之中。难怪有一说,“城抱碧波连,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然哉”!向东仰望,便是“鹰飞侧仰,猴难攀”的十八蹬。 从大几字下往下走,就是明时此设的一关口——小长峪。走到这里,你会发现这小长峪为分界线的两边长城,它呈现出不同建筑风貌,往西是我们刚走过的一段比较整齐,落落大方,当然这一部分长城也经历过了较多的修缮和维护,而往东的“十八蹬”就不一样了,很多时候路面基本上见不到城砖的影子,常常是荆棘丛中,散落的碎石。有的甚是连碎石几乎看不到,颓废了的敌台,碎石堆砌,不难想象它是如何建成。越往上走,很多地方的建筑质量也逐渐出现变坏的趋势,或是因地势险要的缘故。而十八蹬的去路很少见到被维护的痕迹,一种沧桑尽在眼前。 从小长峪口往上行走,也极其难走。碎石颇多,坍塌的城墙,荆棘丛生,不得不为攀爬十八蹬做了铺垫。不久,便来到了十八蹬。近看,十八蹬长城,是几乎成85度角的大陡梯,随峰而筑,向上直耸入天空,两边垛口城墙修筑为18个锯齿,每层高约2米。最险峻的大约有四、五十米,由两部分组成,下面一段很长的坡度有近80度仰角。这一段风化严重,一大半已经没有城砖了,只能靠爬岩石攀登。当我爬到上半部分的时候,几乎成90度垂直,虽说还有城砖,但台阶极其窄,只能用脚尖踏上,一不留神就会摔下来。我也非常小心,一鼓作气地成功攀爬到最高处。当站在十八蹬的最高处,往回看,你会发现自己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强大的内心,才能完成这次攀爬。难怪,此处确实能让“猴子呲牙,鹰飞侧仰”,可见十八蹬长城的险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也不是浪得虚名。也许,对十八蹬的险,或者对它的修建,怎么克服山势的难题,还真的值得我们去探究,去追寻它的历史。 从十八蹬长城回来后,我久久不能忘怀攀爬十八蹬的那心境,甚是不得不折服自己的勇气。感叹长城对于以前是防御工系,但对于当今是艺术的精品,文化的沉淀。如果说长城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符号,那么十八蹬长城正是这个文化符号特殊含义的所在,也更值得我们去品味,保护!
——写于北京.黄花城 2016年4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