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7.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是一个应该住下来,认认真真生活上一段时间的地方。它古老的街衢、明清的民居、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独特的风景都值得你在此驻足。
《说文解字》中“碛,水渚者石者。”意为河流中带有岩石且露出水面的洲滩。“碛口”则“有碛之口”,有乱石滩的溪口。碛口古镇位于吕梁市临县城南48公里处黄河与湫水河交汇点上,南接柳林县,西与陕西吴堡县隔黄河相望。明清至民国期间它一直是黄河沿岸重要的水旱转运码头,曾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我们下午二点从靖边波浪谷出发,六点多到达碛口古镇时已经黑天了。路上、道边到处是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的旅游大巴车和私家车。暮色四合,已有缕缕炊烟升起,蔼蔼薄雾中,一幢幢古色古香的老式房屋依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窑洞和砖瓦房混搭的建筑风格,浓缩了晋商文化和黄土高坡浓郁的民风民俗;而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则雄峙山腰,它俯视着眼前的古镇,也俯视着从古镇湍流而过的黄河,颇具提纲携领之势。这是一个山环水抱,商业发达,却又从容安然的小镇。
穿过喧闹的主街,当我的双脚踩在青石小道上,看着我们即将入住的黄河宾馆时,瞬间感觉时光倒流,似乎穿越回去若干年。
黄河宾馆,背靠卧虎山面向黄河水,前身为荣光店的一部分。荣光店创立于清乾隆年间,主要经营粮油,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90年代被当地人购买成为碛口较大的一家客栈。四四方方的大院落,三层楼房进出有致,砖瓦与窑洞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尽显晋派建筑的大气与紧致;宽大的门楼,圆拱型的门洞,古色古香的牌匾,牌匾上遒劲的题字,无不散发出一股浓浓的古文化气息,就连门口木杆上挂着的酒幡,看去都有些年代了。住在这里,就像守着一堆至宝,吃的怎样,住的如何都不重要了。
热闹了几百年的小镇,曾因时代变迁没落下去了,一度逝去了当年的繁华。但如今岁月沉积下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再次聚焦人们的眼球,这里已成为绝好的旅游资源。很多时候,你不得不佩服晋商骨子里把握商机的敏锐。
晚餐后和疯子、小手、豹国等一行七人相约一起看古镇。
也许是我们这些外来的看客都被安顿下了,小镇也安静下来了。街上行人不多,街灯亮着,除了个别小吃店、杂货店外,绝大多数店铺全都关门谢客。遇到三三两两在街里逛的人,也多是手拿单反的游客。路灯昏黄,但不妨碍我们把古董一般的店铺门脸一间间看过。大家通过的牌匾猜测着里面卖的是什么,遇到能带给自己共鸣的东西禁不住感慨一番,再讨论一番,其乐融融。
我心里还是很佩服这里的人们,他们的坚持和执着,也许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也许已渗入他们的骨髓血液,这样才能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会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己,也不把利益最大化看成自己生活的目标。守旧有时候是很寂寞的,也许正时他们这种甘于寂寞的品性,才让他们守住了这些老屋,守住了这些老街,守住了这座老城。
回去时,夜深了,天幕低垂,厚厚的云层遮住了星星和月亮。黄河静静地卧在房前,息了涛声,静了水流,唯对面山上的灯光在黢黑的水面倒映出的点点白光,才能提醒人们它的存在;有些弄堂里挂起了大红灯笼,柔柔的红光点亮了夜色,也催眠了小城。倦鸟归林,柴门睡了,小城睡了,小城里的人也睡了。
第二天离开前,我只来得及将黑龙庙和明清一条街匆匆一瞥,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古镇的全貌。留下稍许遗憾吧,有遗憾,记忆才能更深刻。
NO8. 立体的村庄– 李家山
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的李家山。
提到李家山,就会提到这段话:“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这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大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说的。无疑吴冠中先生成就了李家山。
26年过去了,我们追随大师的脚步也走进李家山,它带给我们的依然是震撼!
李家山村位于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的深山中,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依黄土山坡而建,毗邻黄河,其形状犹如凤凰展翅。
李家山是美丽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立体村落。所有民居分布在东西相对的两座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多以青砖砌筑的明柱厦檐的窑洞四合院为主,风格各异,依山就势,高低叠置,错落有序。李家村之所以带给人震撼,不仅整个村落看起来恢弘大气,细节处理同样技艺精湛。砖雕、木雕、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东财主和西财主的院子,其精美奢华程度俨然一座恢弘的窑院别墅。这里也有一些土墙柴门的简易窑洞,从而贫富差距,略见一斑。村里的街道用条石砌棱,块石铺面,整齐干净。整个村落布局合理,设计精妙,建造精致,处处显露出曾经的富裕和昌盛。悠长的历史积淀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它蕴藏着丰富深厚的黄河文化,传递出浓郁的黄土高原淳朴粗犷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每年都有许多艺术家和学生来这里采风。
李家村极具开放性,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你随时可以推门而进,更进一步体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只是村民极少,走遍全村我们见到的村民不超过20人,且全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以前这个村子有200多户人家,700多人口,现在只有留守的老人。村庄里空置的房屋已开始腐化,有些院落已经坍塌,兴旺数百年的村落正在加速度衰败着。
发展与保护,在大规模城镇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似乎是个解不开的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随着碛口渡口码头经济的衰败,作为其附属经济圈的李家山衰败是必然的。然而,中国是个讲究根文化的国家,根在哪里,魂就在哪里!如果这些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都消失了,让人们去哪里寻根?千城一面的新城镇里是否放得下那么多的乡愁?
很长时间一直在关注冯骥才老师关于中国古村落亟待保护方面的文章,多年来他一起奔走呼号,每次的两会都会提请这方面的议案,为此付出诸多努力。从李家山出来,他急迫的心情我感同身受。同时,我也很心疼他,如果政府不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光靠这些热情的民间组织和个人来拯救这些古村落,这付担子就太沉重了。
无疑李家山是独特的,但它快要不是人间的桃花源了,它正在变成一座荒凉的汉墓。可悲的是在全国它并不是一个个案。当金钱和地位主导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时,我不知道许多年以后,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NO9. 世界需要热心肠
从靖边县去往碛口镇的途中,行至一个岔路口时,另一条路上一辆黑色小轿车陷入土堰中,车底盘卡在土堆中间,正进退两难。阳光和小手两位领队没有丝毫犹豫,停车后便直奔事故车辆,当车里的队员搞清楚状况后,全数下车去帮助推车,连司机师傅都没有袖手旁观。人多力量大,很快这辆车被大家连推带抬的推回到马路上,
整个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大家却因帮助了别人而都心情愉悦。正所谓施人玫瑰,手留余香。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两位领队带领全体队员,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涵义。事情虽小,却能以小见大。
世界需要热心肠,用温暖的手传递出温暖,世界才会更美好。
旅程终究是要结束的,三天时间,暂离世俗的羁绊,追逐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走来,看到许多,听到许多,感悟许多……
写于2015年5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