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青龙山欲达宝珠洞、满井,须涉一涧,涧上有桥,名宝胜仙桥。
《日下旧闻考》记载此桥时说,桥旁有石刻“念佛”二字,故称念佛桥。然而,当地人却称为面板桥、面子桥。因何称面子桥呢?相传明弘治年间某年春天,寿王到福惠寺进香进香完毕,从寺内出来,时间尚早,寿王欲到香盘寺一游。一路行来,松涛阵阵,鸟语花香,沿途美景,令人目不睱接。寿王的宝马香车,在古老的香道上徐徐而行。突然,车马陷进泥潭之中,且越陷越深。寿王无奈只好下车,随从将车抬过山涧,寿王回头看了看山涧,自言自语道:“要是有座桥就好了。”声音虽不大,却被身边的管家听到了。管家眼珠一转,心中暗忖:要是真的有桥,下次再来就不受抬车之苦了。想到这里,管家向寿王深施一礼:“多谢王爷建桥修路!”寿王不过随口说说而已,这么一来,不修倒不合适了,管家进一步说:“王爷就给个面子吧!”面子桥由此而来。实际上,面子桥、面板桥,是针对罗锅桥而言的。因念佛桥面平直,形似面板,故以面板桥相称。桥长15米许,宽3米许,券形单孔,桥以北的崇山峻岭坡上,有块石碑,碑文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某官员至此,“谓左右曰:此地当造一桥,有利于往来者,可否?左右嘉其善举,遂建其桥,额曰:吉祥宝胜仙桥。桥内供石佛,乃释迦如来尊像也。”遗憾的是,碑文磨泐不清,究竟是哪位“官员”,已无法确认。
但该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却是毫无疑问的。碑文中所记石佛,当地居民将其移至八大处通往香山的山路旁,并建屋以祀之。文物部门为妥善保护这尊古佛,将其移至田义墓院内。碑文虽已漫漶不清,但从断断续续的句子中,可知宝胜桥附近曾有一座庙宇,名曰小天宁寺。《日下旧闻考》记载此寺时说:“山后有小天宁寺”。“山后”二字不能确指寺址,使读者如坠云雾之中。碑记确切无误地告诉读者,小天宁寺故址就在宝胜桥附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