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有电脑用了...O(∩_∩)O哈哈~,憋了很久。电脑是不是也像海洛因? ^_^ 摄影师的思想。转
怎么样拍好照片? 摄影师的思想很重要。可以说,再好的机器,作者没有思想也难有作品。
让东西看起来“好看”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目标,很多摄影师甚至对此毫无置疑便积极主动地寻找本身好看的拍摄对象。但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的美并不像过去那么简单。在开始研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之前,首先要决定我们到底是否需要照片具有美感。
这个问题可能很奇怪,这要取决于你从事的是哪类摄影。几乎可以确定,大部分摄影师都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照片中表现、增加或甚至制造美感。如果你从事的是 商业化摄影工作(包括时尚、肖像、婚礼和产品摄影),那么,尽管拍摄对象本身并不见得很美,但你以之创作出美丽照片的能力通常就决定了你成功的程度。但对 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美可能并非优先考虑的要素,对于以较严肃的题材为拍摄对象的情况,例如战争、贫穷和灾难,美甚至可能是不应该出现的。
在艺术摄影中,这个问题还要更加复杂。摄影已经完全融入了当代主流艺术世界,而美已经不再是其中的主要议题。直至20 世纪早期,对美的追求还是艺术的核 心,甚至连本身令人不适的主题,比如殉难或十字架刑,也以精致美丽的方式来表现。也有几个例外,比如阿尔布雷特• 丢勒、希罗尼穆斯•博斯和弗朗西斯科 • 戈雅,他们的艺术通常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的爱好。正如艺术史学家恩斯特• 贡布里希写道的:“大多数人希望从画中看到他们希望在现实中看到的东 西。这是很自然的偏好。我们都天性喜欢美的东西。”我们的确如此,对于想要创造美或表现美的人来说,理解其原因至关重要。既然全球各地大部分摄影都将美化 事物为己任,那么这就值得我们认真重视一下了。这就是美学研究的东西,不过这本书比较偏于实用,而非学术,所以我会把话尽量说得简洁明了。
就举一个困难的例子(碰巧和摄影又特别相关),那就是我们对日落的喜爱。我们为什么喜欢日落?说到底,只要不是多云天气,每天都会有日落,但它似乎对相机 有着磁石般无穷的吸引力。此时此刻,地球的晨昏线上肯定也有大批的人选好了位置,通常是在高处,举着相机对准落日。万一你觉得我是在愤世嫉俗,那么澄清一 下,我自己也喜欢日落,特别是如果我正身在某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也会觉得很难抵挡它的魅力。做个民意调查就会发现人们喜欢日落是因为他们觉得日落很美。 那么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日落是人们普遍认为具有美感的事物的一个典型例子。安吉利娜• 朱莉则是另一例(要是回溯电影史,还可以加上伊丽莎白• 泰勒和艾 娃• 嘉德纳)。还有夜空中刚刚升起的满月。还有出水的天鹅。或许还有爱德华• 韦斯顿于1930 年所拍摄的作品《青椒》。哦,我差点忘了,还有玫瑰。 将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共同理解,至少从柏拉图时代起就开始辩论这个问题了。不过,对什么才算是好看肯定要有个共识,否则所谓的“好 看”就没有意义了。然而,说到美,还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老套到已经没有人去想它错得有多么明显了。如果只有一个人—— “情人”认为某件艺术作品才是美的,而其他人都持相反意见,那美也就没有意义了。美需要获得共识或者至少要有达到共识的可能性。
每当我们认为我们在拍摄美的事物或追求美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都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人应该也会对此认同。如果他们没有认同,那么对于一张照片来说,这就意味 着摄影师的品位与观者的不相符。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有可能是摄影师没有拍好(水平不够),也有可能是受众与摄影类型不匹配。我最近一次去伦敦 Frieze 艺术博览会参观的时候,那里展出的大部分照片都肯定不能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但它们与当代艺术市场完美契合。不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当代 艺术摄影也只有一小部分以美为拍摄目标。
大部分人喜欢什么样的视觉效果
这份清单并不一定会带来灵感,而且肯定趋于保守,但它列出了较普遍的共同之处。要想让
一张照片好看并不意味着要达到所有这些标准,但它们都值得考虑。
熟悉
色彩丰富
明亮
对比
和谐
明确和清晰
东京塔
不出意料,日落之前是东京塔观景台的高峰时段,游览者聚在这里,等着这个日常事件再次震撼他们
我们所见的优雅
有些拍摄对象被认为天生高贵优雅美丽—天鹅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只是天鹅自然的动作,就和蟑螂的小步疾奔一样,但这种感觉来自我们对自然和形式的看法,而非任何固有的东西
色彩丰富的日落与日出
几乎没人会否认,这样的绚丽景色使用平常的手法拍摄也会吸引很多人。很难不喜爱它们,而且它们会触动大多数人的视觉和情感记忆,虽然其实从创造角度来说它们并没有太多挖掘空间
对亮度和色彩的偏好
有多个认知心理学研究肯定了影像工业多年来根据直觉遵循的原则,那便是大部分人喜欢丰富 的色彩超过单调的,喜欢明亮的图片超过较暗的,还有较高的对比度要胜过低对比度。大体上来说,可以用“明亮色彩”来总结。当然它们也有个可接受的限度,但 观者对极限的耐受性也很好。下图这张以默认Raw 格式显示的照片,分别将其三个参数增加了33%,混合后的修改效果就是右图—大部分观者都会凭直觉更加喜欢右边这个版本
胶片生产商的贡献
1990 年富士Velvia 胶片上市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色彩饱和度。产生的效果之一就是过分的、有如“假日”般湛蓝的天空,另外就是成像非常清晰。以下为使用Kodachrome和Velvia胶片分别拍摄的相同场景,其区别显而易见
天真的色彩
在影像工业还属于新事物的一些市场中,还没有更多时间来判断和甄别好坏,极端的色彩饱和度、亮度和对比度在广告和大众市场印刷中便很常见。上海的这些海报就很典型——本书这张数码照片的色彩在后期处理时可没有夸大
备注:以上图文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师的思想》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