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风俗与禁忌
保亭 保亭地图

保亭风俗与禁忌

“三月三”黎族特有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夜游”

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放寮”

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女儿长大了便到那里居住。凡是不同血缘集团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寻情人,吹箫唱歌,倾诉爱慕,这体现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动中夹杂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同时,已婚的男女也参与“放寮”活动,因而对生产,对家庭和睦,对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黎族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相当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改嫁比较自由。

黎族头饰

各方言之间的发式、头饰物、胸饰品、耳饰、脚饰品等各不尽相同。
黎族已婚妇女发髻均结于脑后,绾髻的方式不同,样式繁多。其绾髻多饰以银簪、骨簪、木梳等。其中,润方言妇女饰以雕刻精美并有武士头盔,有单人头和双人头的骨簪、铜质和银质的插片和骨梳、小腿缠蓝色的裹腿布,美孚方言妇女的发髻以牛骨簪和银簪、银质和铝质的各色饰品插满整个脑后部;哈、杞和赛三种方言的妇女的发簪饰以银质或铜质,并佩带项圈。
杞方言妇女戴五色彩串珠项圈,并佩戴银质和铝质胸饰品。各方言妇女均有戴玉石手镯及银质、铝质的脚圈等。
发饰:妇女结髻于脑后,除结婚盛装外,不用发簪。13—14岁的少女结辫垂在背后。男子则结髻额上,并插一铁质发簪,后来逐渐留辫,辛亥革命初期,禁止黎胞留辫,现在男子都剪发。青年妇女大多数也剪发,只有中老年妇女才保留原来的民族服饰。
头饰:解放后,妇女已经没有纹面的习惯。留髻的妇女都用一条长约1米的黑发巾(没有花纹)套在头上,在脑后髻下打一个结,背后拖一长一短两条垂带。长的垂至背后腰间,短的仅及领部或与肩齐,头顶和髻仍露于头巾外。男子解放前也用头巾,剪头后都不用了。
项饰、手饰:解放后妇女已不戴项圈,只有结婚时尚戴一个圈在胸前的银项圈。青年男子与小孩都不戴项圈,妇女喜欢戴手镯和瓦镯(似玉镯石),也有银(或锡)质的圆形镯。小孩用红黑线缠手,以示驱邪保安宁。
衣服:解放前男子服装的传统式样是下装为前一块后一块的遮羞布,称为赡,粗麻布织成,染成黑色;上衣是粗麻织成的对胸开,无领无钮的衣服。解放后男子都改穿汉族服装。大部分地区妇女的上衣是开襟,有领有钮,长袖(窄口)有祺夹,但无任何花纹绣上;下装是长至小腿的裙,下端织有图案,有的用蚌壳镶进花纹里,上端(约占全裙3/4长度)是黑色或深蓝。这种裙长宽而宽,故在臀部打一褶纹,佩布织腰带。加茂地区的黎族妇女则将花纹布缝在裙的上下两端,中间为净色(黑或深蓝)的布。有时也将整条裙染成单一的黑色或深蓝色。除结婚或节日盛装时才穿没有染色的艳丽裙。毛感、毛岸地区的杞黎和响水、新政地区的黎穿的裙短及膝部,上装为对襟无领、前襟两旁及边沿用彩色丝线绣上几何图形或花草鸟兽的图案。解放后,保亭地区妇女多买来现成的黑布同织好的花纹布缝成裙。除婚丧及庆典时穿民族传统服装外,年青人日常生活中着装与汉族无异。

生活上的禁忌

第一,凡年初一至初五日不能秽语伤人,不能扫地,不然,不但家里六畜不宁,生产不好,而且影响别人不吉利;第二,凡有病人,当他求鬼时忌外人进屋,一切零食都得避免,不然的话病不会痊愈,病状反会转剧;第三,儿童拜年,不给红封,当年即会不吉利;吃猪嘴和山猪的肝与内脏会招致蛇咬;第四,睡觉忌头朝门外,这乃死人的象征;第五,不能在3、5、9月份结婚,不然的话,会招致新妇生病,子孙后代难以繁衍;第六,须择良辰吉日迁入新屋,不然,生产不振,人畜不宁;第七,人屋门忌刀袋系腰间,这是引棺材人宅的象征;第八,砍山栏一定要选择龙日、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时亩头不能在日间睡觉,否则庄稼将经不起风吹雨打;第九,在三月八日的牛节里,禁忌杀牛,而且要给牛喝一种用牛魂石浸过的酒,以保来年丰收;第十,人们不得跨过炉灶,不准用脚踩、用刀砍等,如果违禁,据说“灶神”就要发怒,引起家人生病;第十一,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第十二,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在宗教上的禁忌

第一,敬神之物,忌乱翻动,不然会头痛、手痛;第二,凡有祖先牌位的家屋,不能把狗肉端进去,要不然,是有意污秽租公神位,将会招致疾病;第三,挂有青树叶的析神捉鬼家门,外人不能闯进,要不然,会加重病人的疾病或至死亡;第四,用粪溺污亵“土地公”,会招致头痛,腹痛;第五,供祭鬼神的牛骨头,忌乱动,要不然,会令放骨头的人家不得安宁,得杀牛宰猪祭鬼才能消灾平安。

饮酒上的禁忌

不同方言的黎族饮酒的禁忌不同,黎族在按方言分为哈方言、美孚方言、杞方言、合亩制,到哈方言和美孚方言黎族的家中做客,他们对客人敬酒时要夹肉送到客人口中,并把客人灌醉,表示热情好客,不存在恶意。而杞方言相对就会温和一点,碗斟满酒,以双手举酒碗敬客人;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在饮酒方面的禁忌更加特别,饮酒不只是停留在饭桌上,已经延伸到了风俗习惯方面,村中或家里有人故去时,成人禁忌吃米饭,以喝酒治丧。平时喝酒席间,要点故去人的名字,同时把碗里的酒倒在地下,表示吉利。

绣面文身

在黎族的风俗习惯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女子一到12岁必须接受绣面纹身的成人礼,否则就无法出嫁,死后祖先也不会相认,也就意味着不能葬在祖坟的墓群,这一风俗从三千年前就有了。纹身的的范围包括面部、颈部、胸部、四肢等,图案则因为部落、氏族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因为黎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纹身的图案就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方式,被称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在槟榔谷可以看见绣面纹身的高龄老人,也许再过上十几年,这种特有的文化便会永久消失了,因为目前的年轻黎族女孩儿已经不再纹身了

黎族礼仪

1、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2、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3、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断气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5、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 ,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平日里的禁忌

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