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风俗与禁忌
石门 石门地图

石门风俗与禁忌

土家族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支尚待研究确定。但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本文,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现在,大多数土家族人都通用汉语,操土家旅顺的已经很少了。总之,汉语已成为人们日常通用的交际工具。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有自己美丽的民族服饰。唐朝时期土家人民所织 “溪布”已是土酋向朝廷纳贡的地方名产。“土花铺盖”也是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改土归流前,“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改土归流以后,统治者强令“服饰宜分男女”,男女服装才有所区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二三条,袖大而短,衣长而肥,无衣领;裤脚特大,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鞋口滚花边,不穿袜子,冬天缠一副白布裹脚。闺女额发中分梳成两条长辫垂后,已婚妇女头发编成单辫挽髻,用青丝帕缠头,耳、手、足皆有银饰。老年妇女戴列子圈圈帽和大圈银耳环。老年男子穿有领的大襟衣,右衽,不滚花边。青年男子穿对襟短衣,排扣达5至9对,衣领高,袖长而小,袖口滚花边;下身均穿青蓝布裤子,裤腰为白布,裤脚较短,脚上缠青蓝布裹脚;头包青丝帕或青布帕成人字路。老年男子脚穿双乔子鞋,青年男子穿官头鞋,绣有花边。小孩常戴“冬瓜帽”和“奉冠帽”,帽上绣花鸟鱼虫。“奉冠帽”前面还簪有银器铸成的“十八罗汉”和“八仙”。

月半

石门土家称七月初十过“月半”节, “月半”祭祖是一年中大事,民谚称:“年小月半大。”意思是土家过赶年只能悄悄地关门团年,到月半节才隆重祭祖。
月半节七月初七开始,拖到十三才结束。初七蘸饭接新亡人,称“新亡人”回家;初九接“老亡人”回家;初十设宴重祭祖宗。初七下雨称“新亡人”带水,初十下雨称“老亡人”带的月半水,不下雨则预兆秋旱。初十烧纸送老祖宗回去,十三烧月半纸送“新亡人”回去,晚上烧“包封”纸钱。烧纸钱虽属迷信,但利用祭祀形式熟悉祖宗情况,重温祖宗遗德,就是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启迪作用。
据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后变成一只白花狗。目连为了救母亲,求救于佛,佛替他念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初十倒悬着施佛,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来把七月初十看成鬼节,七月为鬼月,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民国时期设“盂兰会”,直到现在石门西北乡仍然留有月半接女儿女婿回家祭祖习俗。

六月六

石门过“六月六”,家家户户都要把好布料好衣服拿出来晒,叫“晒龙袍”。民谚称:“龙王晒甲,土王晒袍,土民晒衣。”
为什么把晒衣服称“晒龙袍?”说是为了祭祀茅岗土王覃垕遇难的日子。传说茅岗土王覃垕的母亲怀孕三年才生下他,身上长着三条肉龙,他的父母因此被杀,变为三根大楠竹,覃垕被姐姐覃霞带到岩壁深洞里躲难,从三岁开始练武,练就神奇箭法。后来在他姐姐催促下用神箭幻术去为父母报仇,在九溪带领三千土兵造反,朝廷派杨璟带着官兵围攻覃垕的盘踞地“七年寨”。七年过去了,杨璟还是打不败覃垕,皇帝又派周德兴领兵来攻,逢人便杀,覃垕为了土兵土民不再被屠杀,独自投降求缚,被押解南京后照姐姐覃霞的计谋办事,皇帝准他在每年六月带六的日子灵魂可坐三天王位。此后在六月初六被杀,血染龙袍,所以这天就要晒龙袍。随着历史的推移,六月初六就成为土家纪念土王的节日,在节日里土王晒龙袍,农家晒衣服、书籍。传说这天是太阳的生日,晒书画、晒衣被皮袄,不生臭虫。以求年岁丰稔,俗称:“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直到现在石门县仍有六月六儿女亲家“朝夏”习俗。俗话说:“低头接媳妇,抬头嫁女儿。”六月六这天男家必备礼物到女家,女家族亲聚集女家认领礼物,并对男家提出各种要求,叫“朝夏”。“朝夏”过后女家便准备嫁奩衣被,待嫁女做超鞋,到冬腊月哭嫁出嫁。
现在石门西北乡仍有六月六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歇夏的习俗。

挂“清”

石门在民国及以前,各地做清明会祭祖。石门西北乡清明这天要烧墓(即将坟头草烧掉)培土,让坟隆起兴旺,预示家族后人兴盛发达。现在石门人只兴扫墓,俗称“挂清”。即用红、黄、白各色纸剪成尖头空心眼、下端宽边的五色纸幡,压于坟头,并烧香鸣炮。年青人顺便踏青采春蒿制蒿粑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节期是每年冬至后106天,即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萧疏的严冬已经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已经到来,草木披上绿装,花儿露出红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也。”
清明节始于春秋时代,据传晋文公重耳被迫逃亡十九年之久,逃亡中介之推出谋献策,割下自己臀部上的肉给重耳进补身体。晋文公继位后,派人请介之推上朝封官授奖,这时介之推和母亲一同遁入绵山归隐了。文公派他的御林军上山搜寻,连个影子都未搜到。有人对文公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便会背着老母出山。”文公下令放火烧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只见介之推背着母亲靠着一棵大树烧死了。文公十分悲痛,为了崇敬介之推的品德,把介之推母子安葬在绵山,立庙纪念,并下令每年到介之推母子烧死的这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全国禁令烟火三日,家家冷食冷饮,“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自此,人们便把清明前一日定为寒食节。公元206年,曹操官渡之战后发现并州(太原、上党、雁门、西洒等地统称并州)从冬至到清明共105天禁烟寒食的陋习。为了废除这种严重危害健康的长期寒食,毅然颁布了《明罚令》:“……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于是人们很少禁烟,往往把寒食节和清明节联在一起,并称“清明节”,成为祭祀扫墓活动的日子。到了唐代,清明节除扫墓外,还成了人们春游、放风筝、荡秋千的好日子。
清明时节,正是风和日暖,桃红柳绿,令人陶醉的时候,但有时春雨纷纷,路断人稀,只有几个上坟的行人,使游人断魂。在此不能不提到唐代两位大诗人及其诗作:
其一,杜甫作《清明》生动地描绘了唐代长沙人清明节倾城而出,游春,赏花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
其二杜牧作《清明》更是脍炙人口。提到清明节,不能不提到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多数文学作品描述清明这天的凄清风景,是由不得你不想起一些人来,而且追思的完全是他们的好处,也便愈加深化了道义上的缅想的理由。倘若再有满空低沉而不黑暗的云,再有一阵似雾而氤氲的雨,则此情形,一定是中国最典型的清明了。
石门地处山区,清明这天的天气是一年中冷暖气候的过渡。石门谚语云:“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谷雨,不辞风雨”。

一般习俗

土家人多在依山傍山处定居。除个别大山区有单家独户外,一般喜一村一寨聚居,每个自然村多为同姓同宗。土家人习惯于一事实上住一栋房子,房屋坐北朝南或坐同朝北,不喜东西向。房子较常见的是三大间。中间的一间叫堂屋,堂屋两边的叫人间。人间的住法是左大右小,长者住左间。许多家房前屋后喜植果木花草,环境优美。土家人的粮食以大米、苞谷为主,辅以小米、红薯。每日三餐,尤重晚餐。爱吃辣椒、酸菜、糯米粑粑、团馓和腊肉。喜爱大片大片的炒肉或大坨大坨的蒸肉。逢年过节的饮食较讲究,过年要吃蒸饭蒸肉和合菜,腊月三十吃雄鸡,正月十日或十五吃半边独头肉及库弄粑粑,清明吃半边猪头肉,四月十八吃粉蒸肉,六月六吃新包谷棒,重阳节吃重阳鸡。
土家人朴实、耿直、好客、待人热情、大方、诚恳。“一语相投,倾心相交。”客人到来,热天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吃一碗开水团馓,必留宿留餐。请客吃饭不上细肉,不用小酒杯,要炒大块肉,喝大碗酒,以示尊敬和大方。土家人民具有“男女合作,终岁勤劳不休”、勤俭节约、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美德,从孩得时开始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性。

寒婆婆打柴

十月十六,俗谓寒婆婆打柴。如果这天下雨,叫做寒婆婆打柴不成功,冬天一定晴暖;如果这天是晴天,叫做寒婆婆打柴成功,冬天一定落雨落雪下凌。但石门谚语描述寒婆婆打柴日却恰恰相反:“十月十六落,皮匠翁妈有汤喝。十月十六晴,皮匠翁妈要讨人。”这里“皮匠翁妈”指皮匠老婆,意思是说十月十六日落雨,整个冬天一定要落雪下凌,人们要补皮鞋、皮衣过冬,皮匠有活干,皮匠老婆有饭吃。如果十月十六晴,冬天一定天旱无雨暖和,人们不需雨鞋皮衣,皮匠无事干,皮匠老婆没饭吃,只好另找男人(这是夸张语)。石门与鹤峰、长乐在寒婆婆打柴节不同的说法说明山区小气候的变化。

敬土地

石门先民神化土地,崇拜土地,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地神,俗称“土地菩萨”,简称“土地”。
在石门人的心目中,土地神的法力甚大,除管五谷生长,风调雨顺外,主要掌管人的疾病祸福。因此,石门人极端崇拜“土地菩萨”。石门西北乡的“土地菩萨”很少建土地庙,多是在村头寨尾或田边地角,用“三块岩板立个屋,两张黄纸做大门”。石门南乡一般正式建个一、二米高左右的小岩屋,特别是石门县的易家渡镇土地庙建得高大雄伟,而且保存完好,估计有20多座。石门西北乡土地庙里一般不放土地公神像,哪里有小岩屋哪里就有了“土地菩萨”。所以石门“土地”到处都有,随处可见,随到随拜。一个土地庙,往往成为一户人家,一村一寨的保护神。石门“土地”按其司职不同有八种之多。

敬古树

石门有许多植物崇拜遗俗。屋前屋后如果有一棵上百年历史的大树就称之为古树,古树不仅不能砍,连树枝也不能去折断,否则惊动了树神会不吉利。石门人常常在古树蔸脚下砌一小石屋,逢年过节或不定期去烧香拜树。
古代石门人常常会观察古树神奇地显“灵”,预兆某种事情出现。譬如石门覃氏把白花树崇拜成神树,称作“菩舍树”。覃氏感念它的灵异,在树后建祖祠,定堂号“白花堂”,对树特别保护,根部培土施肥,四周砌石栏,防止别姓嫉妒破坏。相传,每当覃氏子孙返乡祭拜菩舍树,叩头一次,花就自落一朵,祭拜人多,叩头亦多,白花自落遍地,待到祭拜完毕,菩舍树下落英缤纷。覃氏子孙在鞭炮锣鼓声中,在菩舍树下,跳毕兹卡舞“舍巴日”。他们绕树而舞,跳出单摆、双摆、旋转摆来。
另外石门人对“生物活化石”银杏树(俗称白果树)非常崇拜。石门人常常对着白果树合十许愿或祈福降祗。

腊肉待客

石门土家人有吃腊肉的嗜好,逢年过节招待贵客时,总是把腊肉做成“梳肉”、“扣肉”、“炖肉”,最有特色的是“盖面肉”。“盖面肉”是指把肥膘的腊肉切成厚实的大块肉,摆成桥形,碗底垫上喷香的豆食、可口的筋肉、芝麻、豆子等。“盖面肉”又叫“过桥肉”,放在筵席正中央,是席上主菜。
腊肉也是石门土家人过年送礼的上乘礼品。每年正月初二女婿拜丈人极好的礼品就是一块腊肉,特别是农家娶媳妇,到女家认族亲,男家一定要背一块斤把重的腊肉作礼品,叫“茶肉”。即使买怎样贵重的礼品也抵不了这块腊肉。
石门腊肉的大量制作是在每年的冬腊月。每逢寒冬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始杀猪宰羊,尤其是杀猪,一户少则一头,多则两三头。制作腊肉并不复杂,首先是把猪肉顺排骨分成三五斤的条块,然后放入木盆盐腌半月,取出来架在火坑上面,用柚子壳、锯木屑、柴火烧烟烘炕,挂在火炕上的猪肉几乎整个冬天都要“烟熏火燎”,来年开春,腊肉就可以取下来。由于经过一个冬天的烤熏,肉中水份大量减少,下炕的腊肉味道香醇,满屋飘香,能够藏放一年多。
石门人喜食腊肉原因有二,其一,石门人多住崎岖的山地,交通极大不便,所以山里人赶集往往成为遥远的事,平素来人来客,除自家杀猪宰羊,很难到集市上买鲜肉。其二是深层的民族信仰意识影响。石门土家人为巴人后裔,巴人有崇拜烟火习俗,认为烟火熏过之物,可获“天火”的神灵,祈福消灾。

糯米粑粑拜年

“腊月腊,打年粑,推推搞搞滋浆粑,乒乒乓乓印印粑。短粑粑,走人家,长粑粑,个人呷。”每年腊月二十八,土家孩子们便这家串到那家,手拉手围成一圈唱着这支儿歌旋转。这是旧历年底石门土家山寨正在打糯米粑粑。
糯米粑粑就是年粑,它是糯米经水泡涨磨浆立干,捏成圆饼放在柴灰里滋干而成。为了好吃,每个粑粑内面装有黄豆末、芝麻粒作馅;为了漂亮,多用上好木头雕花印子做粑粑模型,在粑粑模型里做出来的粑粑叫“印印儿粑粑”,有人称“年粑”。有的在“年粑”上点四个红点,有的干脆印出“四季发财”字样。每到正月,精心制作的年粑便随着主人“拜年”、“恭喜发财”的问候走进千家万户。拜年去的是年粑,拜年来的也是年粑,土家人就是用送年粑这极古朴的方式传递他们极浓的乡情人情。
糯米粑粑不仅做年粑,而且每当月老用爱情的红绿线缠住一对青年男女时,男家一方会做上一百几十个糯米粑粑去谢媒,叫“媒粑粑”。土家青年男女订婚时还要将绘有虎图案的“印印粑粑”送给女方的父母,叫“送爷娘粑”。

待客茶

石门土家人特别好客,亲朋好友到家,总是热情款待,进门一杯茶是免不了的。但待客茶很有讲究:贵客长辈来了要奉细茶,稀客远客来了要吃鸡蛋茶,情郎来了一定送上红糖茶,俗客常客来了喝罐子茶。待客茶也因季节变化而不同,正月待客一碗米儿茶,六七月待客一碗甜酒,九、十月来客要饮菊花茶,冬天接待贵客要一碗包谷酒。
石门土家人自己喝茶是不讲究的。他们采来老茶叶一煮一晒就成了“粗茶叶”。烧水时,水起粟米花时,抓一把粗茶叶放进去,煮开,色金黄,味醇香,叫“老荫茶”,用缸钵盛着喝一两天。“老荫茶”少量饮用可以解渴,振奋精神,但喝多了会晕晕欲睡,所以土家有“饮茶亦醉”的民谚。有的土家人在火塘里专用瓦罐煨茶,茶越煨越浓,叫“罐子茶”。有的土家人干脆不烧茶,用竹筒作涧槽,把山泉引到屋内饮用。石门土家人还讲究喝茶治病:肚子痛喝滚汤的红糖茶,咳嗽喝姜茶,头痛感冒喝竹绒、紫苏和枇杷叶熬制的竹绒紫苏茶。

酸菜上正席

石门人素喜酸辣,石门西北土家人均有晒干菜扑坛子的习惯。每家每户均有三五个上十个“茅荆坛”(又称养水坛)按大小依次排列在房屋的一角。内面腌有酸酱辣椒、酸红辣椒、酸萝卜、酸生姜、酸凉姜、酸黄豆、酸茄子等酸辣菜,不用辣子泡制的还有酸豆角、酸藠果、酸野藠等。特别是将鲜猪肉拌上糯米粉加红辣椒放入坛中,变成酸酢肉。形成了腊肉、香肠、酢肉石门“三奇”。
在酸辣菜中,野藠独占螯头,野藠生于荒坡野岭,长得像一株小草,嫩绿可爱,将它连根采回洗净晾干待蔫后切碎装入坛中,半月就可食用,打开坛盖,酸野藠便满屋喷香,令人胃口大开,民谚称“家藠(姐)没有野藠(姐)香”,就是讲的石门的酸野藠菜。这些酸菜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作佐料加工出人们喜欢吃的菜,用酸酱辣椒炒出的新鲜猪肉色金黄、味鲜无腥味;在鲜鱼中加入酸红辣椒和酸野藠,味道极佳;用酸鲊辣椒掺入新鲜“和渣”中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酸辣菜可促进食欲,提高人体钙磷吸收率,还有健脾开胃解毒杀菌增强肝脾的功能。土家不少人“寒湿”重,喜欢酸辣调口味,怀孕妇女更爱吃,有“酸儿辣女”之说。食酸辣,数九寒天可去寒,盛夏酷暑可以解凉。油腊食品吃腻了或醉了酒,只要喝上半碗酸野藠汤或吃几块酸萝卜,就可以了。
如今,石门土家人生活极大改善,延席上摆的是鱼肉佳肴,但是,石门山寨筵席上酸野藠、酸萝卜、酸辣椒仍是正席上的陪菜,而且越来越受城里人的青睐。

烧食物

如果到石门土家山寨去做客,热情好客的女主人会先给你在火炕里烧食物吃,那满屋喷香的烧红薯、香脆可口的烧玉米、香甜诱人的烧板栗使你满口生津。然后弄中饭、晚饭吃。
人类祖先是用火烧制食物的,延续到近代社会的石门土家山寨,“烧”的习俗仍在风行。他们日出而作,带上几个生红薯或几个生洋芋上山,中午歇息,点上一堆火烧食物,便是一顿美餐。寒冬腊月,农家火炕里燃着熊熊大火,一家人围着火坑,一边聊天,一边烧食物,省得开锅火,肚子吃得饱饱的。据说毛主席在湖南闹革命,每天要吃一个烧红薯。石门土家人把青椒、茄子在火中一烧,抹去灰尘,放入食盐、猪油,食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香肠也是烧来吃,找一张粗壳纸,淋湿后将香肠包严,放在紫沫灰中烧熟,拆去粗壳纸后即可食用。烧香肠比在锅中炒的更香更脆,特别好吃。土家人若有三病两灾的,一般小病不看医生,他们有一个秘方,“烧”。生姜、萝卜、桔、梨在火中烧过后食用,治风寒感冒咳嗽,效果极佳,烧丝瓜加红糖能治腹痛腹泄。

禁忌

正月腊月土家族禁忌

腊月廿十三,不准推磨,簸簸箕,以为老鼠嫁女,否则天旱时节雨落在外地,老鼠啃家具。
腊月二十九过赶年,饭上甑时不准漏饭,意“颗粒归仓”;用甑蒸饭时妇女不准作针线活,忌别人使法隔气;吃年饭忌用汤水泡饭,因为“水饭”是鬼神吃的;过年不吃粑粑,吃了身上起泡。腊月三十禁忌妇女梳头,怕来年下雨洗涮掉地里的肥沃土地。
除夕之夜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来年庄稼地里不长草;除夕不推磨不舂碓不动针线,否则庄稼会抽心起虫。
正月初一忌见称杆,见了会遭蛇咬;正月初一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气扫走;初五敬五谷菩萨不煮饭。正月属狗属鼠的日子不准扫地,犯忌会生虼蚤;正月初一到十五及立春日,属牛属蛇属龙的人不能挑水,如果挑了会天旱;一个月的三个戍日不倒粪不挑水,否则要遭旱灾;属狗的人每月戊日忌扫地,免得身上生跳蚤。清明和立夏日,禁止使用耕牛,否则牛会生病。每月逢寅的两个甲辰日、壬辰、戊辰、庚申、己卯日共六个日子忌买东西,忌宰杀家禽,违忌者财气不好。正月初一早上空手出门,回来不能空手,要捡柴回家谓之新年捡柴(财),抱柴(财)回家。正月初一,忌说不吉利的话。
行旅忌七、九日出,忌八日起程回家,民谚称“七不出门八不归,九日出门惹是非。”
土家的岁时禁忌以腊月正月最多,有“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民谚流传。现在,石门土家族除与“六甲”有关的禁忌消逝外,其它的日忌仍然流行。
石门土家一月四月七月十月属蛇的日子,冬月属鸡的日子,三月六月九月腊月属牛的日子都称“红煞日”,禁播种,土家民谚说:“下种遭红煞,种粮不归家。”现在这些与“六甲”有关的禁忌早已消除,但是民谚讲的“正月不见鹰打鸟,二月不见狗咬獐,三月不见蛇习务(即交配),四月不见人成双”的禁忌人们还特别信奉。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