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 澧县地图

澧县概况

425

简介

图:简介

澧县,古为澧州,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澧县都有着十分清晰、耀人眼目的光环。4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境内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条纵连大江南北的“涔阳古道”,都记载了澧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了澧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澧县历史悠久。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
澧县英才荟萃。古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军官15人。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军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语言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亦称上江官话,是汉语官话方言的一种。西南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西南官话部分地区不分fu和hu(甚至hu与f全混或h、f全混),但也有部分地区能够全部区分;西南官话大部份地区不分n、l两母。

历史文化

据考古发现,澧县所在的澧阳平原,早在九千多年前就有先民从事农作活动。而最早建于6000多年前的城头山城,更以丰厚的遗存展示了远古先民的文明创造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澧县所在地位于楚国统治的中心地带,距楚国郢都仅数十公里。著名诗人屈原多次到澧境游历,并在《楚辞·九歌》中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等千古流芳的诗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澧县所在地划归黔中郡慈姑县。
公元555年,南朝梁敬帝时,北魏占领澧境一带,设澧州。
公元589年,隋文帝罢天门郡,设澧州,下设澧阳县。
宋代设澧州,州府驻澧阳。
元代设澧州路,路府驻澧阳。
公元1275年,元朝设澧州安抚司。
公元1277年,元朝改澧州安抚司为澧州总管府。
公元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
公元1670年,清康熙帝将澧州改隶岳常道,道府驻澧州。
公元1729年,清雍正帝升澧州为直隶州,属岳常澧道,道府驻澧州。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
公元1913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
公元1947年7月,澧县解放,设澧县人民政府,隶属湖南省常德地区。
公元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隶属湖南省常德市。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