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是世界闻名的花炮之乡,即为东吴将领周瑜“俸邑”之一。境内山丘绵亘,西南稍平衍,东北半山谷,浏阳河横贯其中。一曲《浏阳河》,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坐落于美丽的浏阳河之滨的红土地浏阳,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天然氧吧”,高质量空气为健康食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浏阳市又有许多特色的美食值得品尝。浏阳市也拥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浏阳河和大围山都是浏阳市有名的景点,还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浏阳物华天宝,物产丰富。海泡石储量、菊花石矿种世界罕见。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花炮、夏布、豆豉、菊花石雕被誉为浏阳四大名产。
语言
赣语、湘语、客家语
即江西方言区、长沙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江西方言区主要分布于浏阳城区、北乡、东乡、南乡一带,属于赣语宜浏方言,为分布最广的语言,也是浏阳辖域内主要交际语言,即所谓“浏阳话”。长沙方言区主要分布在浏阳西乡的普迹、镇头、柏加、官桥、葛家、洞阳和枨冲及北乡的北盛、永安,这一带属于新湘语长沙方言,但与长沙城区方言略有不同,被称为“西乡话”,浏阳西乡话与长沙县话比较接近。客家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地处“东乡”山区的大围山地区,包括大围山镇、小河、张坊、官渡、七宝山、中和等乡镇,被本地人称为“客姓话”或“东乡话”,与广东梅州的客家话几乎同出一辙。
宗教信仰
佛教
古浏阳有四大佛教祖庭,为红莲寺、大光寺、宝盖寺、兴化禅寺。道吾山兴华禅寺,古代浏阳佛教四大祖庭之一。道吾山兴华禅寺自唐代宗智禅师开山起,便是佛教南宗下第三代重要祖庭之一,由此发祥的有石霜、大光、宝盖三大祖庭。
大光寺位于为浏阳四大名寺之首,各大小寺及平江一带的和尚和道官弘法之地,盛时约几千人在这里听法。
红莲寺的宗教活动区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三圣殿、药师殿、佛舍利塔及其拜谒广场、僧房、方丈室、斋堂组成。
宝盖寺现只剩遗址。
历史文化
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析临湘县地始置浏阳县。治所设“县东”旧城隍庙附近。建安十五年(210年)属汉昌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属长沙郡。
三国、西晋、东晋均属长沙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浏阳县并入长沙县。
唐景龙二年(708年)分长沙县复设浏阳县,属潭州长沙郡。县治设故城西面淮川。
五代十国属潭州,宋朝属潭州长沙郡。
元初(1271年)县治迁往居陵镇。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治所仍在居仁镇(即居陵镇),属天临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降为县,治所迁往淮川,属长沙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属长宝道。
民国三年(1914年)属湘江道,民国七年(1918年)属湘东道。民国15年(1926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成为督察专员公署治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属长沙专区。
1952年,属湘潭专区。
1968年,属湘潭地区。
1983年,改属长沙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浏阳县,设立浏阳市。
神话传说
明朝年间,天马山下住着一位名叫王发子的青年,以做水酒卖为业。后来,他娶了江西来浏阳讨米的姑娘李霞秀为妻。
一天,从浙江来了个买夏布的生意人,来到王发子家中买水酒喝。彼此攀谈起来,后来霞秀从生意人口中打听到被大水冲散后的母亲,流落到了浙江绍兴,寄居在一户做酒的人家。夫妻俩非常高兴,便跟随这生意人找到了娘。母女见面,又悲又喜。酒师傅备办酒席款待发子夫妇。发了喝了三小碗酒便醉了,便问道:“我在家喝三大碗都不醉,可你这酒只喝三小碗就醉了。这叫什么酒?”酒师傅答道:“这叫加饭酒。”发子问其酿酒方法,酒师傅毫无保留地将配方以及制作工序全告诉了他。
发子夫妇回家后,便改做起加饭酒来了。由于浏阳河的水清又甜,同样的做法,做出来的酒清澈透亮,香甜可口,酒味更浓,于是便将加饭酒改名为浏阳白酒。次年,浏阳遭了一场洪水,沿河两岸水稻被毁,老百姓只好改种高粱。发子买不到稻谷,便采用高粱,于是出现了浏阳高粱酒。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江西女子浏阳郎,浙江药子蒸高粱。浏阳河水清又亮,酿出美酒百里香。
出浏阳城北走七点五公里,便到了道吾山麓,沿山麓盘曲道而上,便可登上画屏千仞的道吾山顶了。那里群峰叠嶂,怪石峥嵘,古松参天,修竹滴翠,是浏阳有名的风景胜地。
漫步上山,则见引路松错杂两旁,似蟠龙似卧虎,盘根错节,伸臂舒展,冲天向上。“清风阵阵涌松涛,有如绿波腾细浪。”壮哉!道吾古松。松高二三丈,树围最大的二人合抱不下,从山下到山上,五里无间,直至寺观。原有几百株,几经沧桑,现尚存百十株,皆沿路两旁耸立,故曰引路松。说起它的来历,倒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远古年代,这里没有路,有一个进山探路的少年,不畏艰险,决心探出一条登山路来,他踏着荆棘,沿着岩石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突然,脚未踏稳,扑通!那少年高山滚鼓样的往下翻,最后跌入一岩石缝中,才算立住了脚。可是风卷云涌,鬼魔作怪。探山的少年啊!醒了又昏倒过去,昏迷了又醒过来,但他毫不气馁,醒来了,还是沿着这条石缝,十分艰难地爬呀爬呀,手板板脚蹬,一步一个脚印,是一个个鲜血浇注的脚印,最后少年虽爬上了山,可全身鲜血滴干,他死了。日子过了很久,岩缝石分化成一层红色土壤,变成一条路,路的两旁萌发出一棵棵小松树,一直排列到山顶,又经过多少年,这一棵棵松树,青郁铺翠,巍然耸立。它盖住了下面峥嵘的岩石,遮住了烈日曝晒和暴雨洗淋。这样引路松就指引着人们走开拓的路,引导人们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