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 常德地图

常德概况

2022

简介

图:简介

常德古称“武陵”,别名“柳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岸,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常德,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篇《桃花源记》,让常德拥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誉,常德因此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源里的城市;一则“善卷让王”的典故,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千古流传,常德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祥地;一个“刘海砍樵”的传说,把常德“爱神”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壮举代代颂扬,常德因此成为一片多情的热土。
常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等名人也都诞生在常德。
常德同时也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湘西北铁路枢纽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等荣誉称号。

语言

常德话,即“常德方言”,又俗称“德语”。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西南官话。这与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不断有北方居民南迁。西晋末年的永嘉丧乱,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下,渡江到达洞庭流域,这次大迁徙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唐朝的安史之乱,曾使“襄邓(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北方居民迁徙规模大,人数多,地域集中,使其语言不仅难以被本地土著语言所同化,反而给当地土著语言以巨大的冲击,这是常德话与北方话产生亲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另外,从唐朝至南宋末年,澧朗二州(今常德)一直归人以荆州(江陵府)为中心的政区,客观上促使了常德话与北方话的交流、融合、同化。可以说,常德方言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话的浸润、冲刷,最后终于与之融为一体。尽管明清以来,大量的江西居民迁至常德,但由于规模较小,地域、时间不够集中,因而并没有对常德方言产生大的冲击,最终被常德方言所同化。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常德是一个散杂多民族的地区,一个多宗教地区,也是湖南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市州之一。除汉族以外,还有蒙古、回、藏、维吾尔族、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佤、黎、畲、高山、水、景颇、土、仫佬、锡伯、普米、俄罗斯、鄂伦春、毛难、仡佬等45个民族。居住比较集中而又保持本民族习俗、民族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有土家族、回族和维吾尔族。土家族是常德地区的土著民族,集居在澧水中上游的石门县,回族和维吾尔族主要集居在沅水下游的桃源、武陵、鼎城、汉寿四区、县和澧水下游的澧县、津市、安乡,其祖先主要由军旅奉调而进入常德。主要宗教场所有:药山寺、古大同寺、南禅寺、清真寺、夹山寺、新开寺等。

历史文化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常德市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常德之名始于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现临澧县)、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

神话传说

善卷先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德山附近有一对中年夫妇,男耕女织,格外勤劳,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只可惜俩口子没有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这事急坏了俩口子。没办法,他们请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算命先生说,您俩口子命中无子。这下可把俩口子急傻了,这怎么得了呢!他们求算命先生无论如何要给化解化解。算命先生叹了一口气,给他们留下一句话,要想生子,多做善事。从此以后,俩口子行善积德。叫化子要饭,给上一把米,遇上吃饭时留叫化子吃饭,傍晚来了叫化子还留宿一夜。一年两载之后,还是没有生仔的迹象,俩口子更加着急。一天,俩口子过江有事,看到渡船破得实在是不成话,渡船四眼漏穿,行船渡水非常危险。俩口子一商量,倾其所有捐了一条渡船方便行人。就在俩口子捐出渡船的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老叫化子,蓬头垢面,饥饿难耐。俩口子热情招待饭菜,还帮他洗去身上的污垢,老叫化子感激涕零。老叫化子临走的时候,从他的一个竹篓里取出一条金色的鳝鱼作为报答,还特意嘱咐要把这条鳝鱼做给娘子吃,他说吃了这条鳝鱼发子发孙的。十月之后,女主人生下一男娃,白白胖胖,就是头有点像鳝鱼,俩口子都说是吃了那条鳝鱼变的。男娃长大成人,是一位白面书生。因为头长得像鳝鱼头,并且头发卷曲,加之他也和父母一样行善积德,因此,这个白面书生人们称他善卷先生。善卷先生天姿聪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过目不忘。远近有不少人拜在他的门下受教。通过他的教化,把一个个蛮霸的“枉人”教成了文明人。受善卷的教化,德山方圆百里之内,人们知礼义、明廉耻,其乐融融,过着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然而,从东海来的一条恶龙破坏了这里的幸福生活。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喜欢游玩。一日,它沿着长江进入洞庭湖,玩了几日之后觉得索然无味,想返回长江继续向上游玩,不料误入歧途,进入了沅江。当它发觉这条江又浅又窄,才知道找错了路,它只好在沅江的一个深潭里暂时安身。这个深潭就是德山脚下的老龙潭。龙王三太子在潭里住了几日,还是找不着归路,发起躁来,在潭里不停的翻身。它这一翻身可不得了,翻起的巨浪排山倒海冲击两岸,如摧枯拉朽,造成江堤溃决,两岸一片汪洋,地势低洼处的百姓喂了鱼鳖。住在德山上的善卷先生望着山下的深潭,恨不能亲手捉住这条恶龙,将这条孽畜碎尸万段。手无缚鸡之力的善卷先生显然不是孽龙的对手,善卷先生只好望江兴叹。这时,一位老叟来到他身边,这是善卷先生的邻居。老人说,先生,要制服这个畜牲不难,我这里有一把祖传的宝剑,可以斩妖屠龙。善卷先生一看,宝剑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善卷先生拿起宝剑就想下江杀龙,被老人一把拉住。老人说,我这里有一点吃的东西,你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杀龙。善卷先生吃了老人送给他的一个奇大的蛋,吃完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龙蛋。善卷先生顿觉自己力大无朋。善卷操起宝剑杀入江中,与龙王三太子展开一场恶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较量,龙王三太子渐渐力乏,善卷先生却越斗越勇。善卷先生挥剑砍断四只龙爪,痛得龙王三太子满地打滚。善卷先生趁势一把按住龙头,手挥宝剑要剁下龙头之际,被云端里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劝住,观世音菩萨要善卷先生饶龙王三太子不死,让它悔过自新。善卷先生只好放过它。观世音菩萨告戒龙王三太子,如再作恶定斩不赦,要龙王三太子在善德山下的潭中修身养性。这个潭就是现在的德山老龙潭。观世音菩萨给龙王三太子上了铁锁,把它锁在一个铁桩上。龙王三太子问观世音菩萨几时它才能翻身?观世音菩萨说,你要等到铁树开花水倒流之时。到了宋代,一位朝廷高官来常德德山拜谒善卷先生的圣迹,由于爬山,累得满头大汗,顺手将自己的乌纱帽挂在德山的铁桩上,不料顿时满天乌云翻滚,沅江涌起大浪,吓得这位高官赶紧戴好帽子准备下山。非常奇怪的是,这位官员一戴好帽子就云开雾散,沅江也波浪不兴。原来是龙王三太子以为铁树开了花,它可以翻身了。古时候人们乘船经过德山老龙潭,切记不能打鼓,以免惊动了龙王,它一翻身就不得了。现在常德人还用“心里在打德山鼓”来形容心里的紧张。制服孽龙之后,善卷先生依然教书授徒,以德化民。善卷先生有功德于民,人们就把善卷先生居住的枉人山改叫善德山,简称德山。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