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婺源地图

婺源概况

967

简介

图:简介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素有“生态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因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并被国内各大网站评定为“中国50个一生中必到的地方”和“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
婺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留下历代文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历史文化名人名扬中外;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婺源民间文化绚丽多彩,“舞蹈活化石”傩舞、“京剧之祖”徽剧和别具情趣的茶道、抬阁、灯彩、板龙灯、地戏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徽剧、傩舞、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和绿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延村、虹关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婺源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被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是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是世界最大的文化生态公园。大鄣山卧龙谷、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文公山朱子文化园有“生态奇观”的美称;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蕴育了婺源丰富的物产,其中红色荷包红鲤鱼、绿色婺绿茶、黑色龙尾砚、白色江湾雪梨、黄色油菜花构成婺源五绝;婺源还有江湾、彩虹桥、晓起、李坑、汪口、思溪延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那粉墙黛瓦的一座座徽派古建筑,隐现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

语言

徽语-祁婺片-婺源话
婺源方言是江西三大徽语之一,自公元720年至今,婺源方言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区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悠久的历史,让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朴儒雅,除了古老之外,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感染力强等特点。婺源方言兼有吴语、赣语、江淮官话等多种方言的特性,大致可分为三种腔调。即“东北乡腔”、“西南乡腔”和“县城腔”。虽然同属徽语,但这些腔调中的语音差异非常大,不是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很难区分这些差异。
婺源话口音很多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差别都很大,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年轻人对普通话的依赖,婺源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衰退。随着婺源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涌入“中国最美乡村”。这些外地人在惊叹婺源美丽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婺源定居下来了。由于婺源话特别难学,这一部分人和婺源人的交流也只能是用普通话。

历史文化

婺源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部分属江南西道饶州乐平县地置),隶江南东道歙州(治今歙县)。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3年(1934年)改隶江西省,36年(1947年)复隶安徽,38年(1949年5月)又划至江西,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
今天的婺源虽然属于江西,但是在历史上它一直是徽州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是徽州一府六县的重要成员。婺源属于汉文化大背景下具有鲜明个性的“徽州文化”区,婺源与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古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儒朱熹故里,婺源尤其被徽州人引以为傲。

神话传说

婺女传说

相传:尧帝时,天降大雨,河流泛滥,华厦大地洪水滔滔,一片汪洋。据《史记》记载,尧帝授权鲧治水,历时九年,洪水如故。在这场大灾中,婺源山区人家也未能逃过洪水的灾难。就在婺源山民被洪水围困,无处逃离的时候,有一位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背上,逆水而上,乘风破浪,从很远的地方向着被困洪水中的灾民飞驰而来,把灾民一一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的围困。后来,美丽的女子乘鳙鱼上天,成了“婺女星”。大鳙鱼则返回,吸干了河里的水死去,鳞甲、骨头变成了婺源东部的大鳙山。千百年来,每当夜幕降临,婺女星在天上向人们眨着美丽的眼睛……
在我国天文史上,古代就己用“婺女”作为星座的名称。天空婺女星座,亦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颗。在婺源,有关婺女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玄宗皇帝为便于统治,以休宁的怀玉和乐平的怀金设县,县址在清华。婺源置县时,歙州府召集地方学士为新县取名而举棋不定,而朝廷又要求急速上报。正月初八这天晚上,恰逢婺女星座在长安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唐玄宗。李隆基是位励精图治又酷爱美女的君王,听秉报后大悦,钦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婺源作为传说中婺女的家乡,婺女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女子化身。婺女的传说,滋养和丰富着婺源民间的信仰。古时,婺源境内多处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婺女娘娘,经年香火袅袅,不绝如缕。

朱熹与文公山的传说

相传:朱熹四世祖朱唯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去世时,曾受恩于朱家的风水先生一心想报答朱家,相中了九老芙蓉山山腰坐西北朝东南的墓地,算准了下葬的时辰,然后对朱熹的家人说,下葬的时辰要“鲤鱼上树、铁锅当帽、瓦片盛饭、葛藤束腰”四种现象同时出现,方可下葬。风水先生看到朱家人都是一脸的疑惑,便告知某日某时将棺木抬至墓穴旁边等待即可。朱熹家人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遵从风水先生的吩咐行事。中午时分,有一位农夫手提两条鲤鱼来到路口茶亭,随手将两条鲤鱼挂于树上,就进入凉亭歇息喝茶;过了一会儿,天突然下起了雨,只见一人头顶铁锅遮雨,奔进凉亭;几位农妇提着瓦罐,勿忙上山送午饭,遇到风雨路滑,一位农妇摔了一跤,盛饭的瓦罐打破了,裤带也跌断了。农妇心疼米饭,用瓦片将米饭盛起,又随手折了葛藤当裤带系于腰上。朱熹家人见“鲤鱼上树、铁锅当帽、瓦片盛饭、葛藤束腰”四种现象同时出现,连连称奇,连忙将棺木葬于墓穴内。
在860年前的一个春日,中了进士的朱熹回乡扫墓,在四世祖朱唯甫之妻——程氏豆蔻夫人的墓周,他亲手植下了24棵杉树,以寄托哀思。树形的分布为八卦,每棵均有卦名。这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巧合,而是朱熹对这方山水的一种感恩,一种朱熹客观唯心的注脚。从儒学思想某种程度上讲,朱熹手植的杉树,不是植在山上,而是植在了人们精神的深处。或许是惧于朱熹的圣贤之名,或许是受朱熹忠孝仁义的感化,九老芙蓉山更名为文公山,文公山就成了婺源的一方禁山——“枯枝败叶,不得挪动”。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