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 全南地图

全南风俗与禁忌

冬头帕

冬头帕一般是江西省赣南地区的全南县,龙南县,定南县(以下简称三南)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成为三南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客家冬头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用当地农民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它是从老一辈不断传下来的。客家人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为了御寒防湿,头巾更加成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客家冬头帕的形式也源于文化融合,学习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在民间客家冬头帕的丝带上也有编制出的古老图案,这也许是巧合,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国的时尚促成。太平天国的时尚与客家人“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恋祖情结”是相吻合的。客家冬头帕丝带上的古老图案发展至今可分为以下几类:祈福纹样、生活用具纹样、动植物纹样、文字纹样。

吃蛋习俗

赣南客家吃的禽蛋主要是鸡蛋和鸭蛋,而又以吃鸡蛋为最多。近几年出现了吃鹌鹑蛋的。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赣南城乡的习俗是不管家境贫富,家里来了客人,总少不了要煮几个蛋招待客人,这是一种客气,也是一种礼节。至于怎样煮法,这就是看什么客人和在什么场合了。外婆给外孙吃带壳蛋,即连壳放在开水中煮熟的,俗叫芋头蛋和石头蛋。丈母娘给女婿吃的是酒蒸蛋和酒炖蛋,酒是糯米制作的甜酒娘。给年轻人和正在恋爱的人吃的糖水蒸蛋,取意甜甜蜜蜜。主妇给一般人吃的是偏蛋,即把蛋敲破去壳放在开水里煮成的糖心蛋。所谓糖心蛋是指蛋黄未曾完全凝固的。主妇给客人下饭的则是荷包蛋、油炒蛋或桂花蛋;老人吃的则又是冻糕状的豆腐蛋。宴会席上的拼盘是皮蛋,汤菜是酸辣蛋汤或蛋花汤。此外,家人外出远地(如升学、参军、经商、做工等)临出发前也要吃几个蛋(煮法看出外者定),以示圆圆全全,大吉大利。

曾氏太公会

太公会是曾氏宗族的一大盛事。这天一大早,曾氏“宗圣公祠”内红烛高照,鞭炮齐鸣,全体族人在此祭祖祈福,一派喜庆热闹景象。至午时,家家户户摆酒设宴,各方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家里客人来得越多,人气越旺,主人也就越觉得脸上有光。曾氏族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上先达公。据其族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镇仔村有一个名叫曾先达(族人称“先达公”)的农夫,因父早逝,与母亲、弟妹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艰难。为了养家糊口,先达公做起了卖盐的小生意。一日,他路经一座破败的古庙,无意间看见杨、林、李三姓的太公神像风餐露宿,叹道:“人穷神也遭殃。”即以干粮敬奉,并许“盐价好,当请三位太公到本氏祖祠供奉”之愿。后来,生意真的好起来了,先达公感恩于心,遂用盐箩亲自挑三座太公神像回家。行至一个名叫凹背的地方,担子突然沉重无比,怎么挑也挑不动。先达公若有所悟,第二天改道秀段(地名),用鼓乐将三姓太公神像迎回祖祠,四方乡邻闻讯纷纷前来瞻仰庆贺。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十三。曾氏宗祠供奉外姓三太公神像的故事(族人称“太公会”)从此传为佳话,“太公会”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