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现辖樟树、丰城、高安、上高、万载、宜丰、铜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县一区,民族众多。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宜春自古就是“文物昌盛之邦”,在其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碑刻古雕,彰显了宜春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原镶嵌在宜春台西边厢房墙壁上,后保存在春台公园菊圃中,现陈列于宜春市博物馆内的“宜春”碑,就是十分惹人注目的一块石碑。因为此石碑相传由慈禧御笔而来。唐代大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韩愈在宜春担任刺史时,曾在唐诗《秋字》中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宋代理学家朱熹发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感叹。宜春旅游资源丰富,明月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三爪仑茂林修竹、幽壑飞流;閤皂山是“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天柱峰是鄱阳湖以西、洞庭湖以东唯一一处丹霞地貌,湖光山色、幽谷萧寺。
语言
宜春话(赣语)、怀远话(客家语铜鼓片)
1、宜春话即宜春赣语,是赣语宜春片的代表方言,或称之为宜春浏阳片。主要分布在赣西和赣西北以及湖南同萍乡毗邻的两个县市。宜春话为赣语一支,有赣语的通性,亦有本地特色。宜春江右人用当地语言进行交际时,亦受邻县赣语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形成了现在的宜春话。
2、怀远话是分布在赣西北及附近湖南浏阳等地的客家语方言,它与闽粤赣片区的客家语分隔开来,又深受当地其他语言(如赣语)的影响。在当地,怀远话又称怀远声,又有客籍话、广东话等别称,且旧时一般没有客家语这个称谓。随着客家学的兴起和客家人寻根活动的深入,“客家”的提法逐渐被怀远人熟知。
宗教信仰
基督教、佛教
1、公元1904年(清光绪30年),有英籍传教士骆济世牧师奉基督教内地会上海总会派遣来到宜春县(清朝为袁州府治所在地)购地十五亩,建造了耶稣堂(老堂现今仍保持外貌),历数年来兴建了大小礼堂,外国牧师楼,中国教牧人员住宅楼。
历史文化
今宜春市境域,汉代属豫章郡(治所在今南昌)。三国孙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治所在今安福)、袁河流域地区归安成管辖。隋王朝统一天下,废安成郡。开皇十八年(598)设袁州,治所设于宜春县。袁州以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初设时,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宋开宝八年(975),万载县由筠州划入。淳化三年(992),划新喻入临江军。此后九百余年,袁州一直管宜春、萍乡、万载、分宜四县。宜春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州府级行政机构是袁州,其次为靖州,再次为临江军。靖州设于唐武德五年(622),治所在今高安。未几,以米岭产米改名"米州",继而又以羊山产竹而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废。南唐保大十年(952)复置筠州。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基,因州名与皇帝之名同音,为避讳,须改名,此时恰好州衙后山碧落堂长出灵芝一株,视为祥瑞之兆,故而改名“瑞州”。瑞州辖高安、上高、新昌(今宜丰)三县。南唐升元二年(938)割高安、新淦两县之地田置清江县于萧滩镇(今临江镇)。宋淳化三年(992),于清江县置临江军(元改临江路,明改临江府)。其辖境相当于今樟树市、新干县、峡江县与新余市渝水区。明清时,奉新县、靖安县、丰城县、铜鼓县(其时为义宁州属地)为南昌府管辖。今宜春市境域分属袁州、瑞州、临江、南昌四府。锂资源丰富,国内知名企业投资的锂电项目已花落宜春并破土动工,称为亚洲锂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