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食俗
夏至到来,农家都做夏至麦饼。夏至麦饼用小麦粉做成,形如半月,分原色与青色两种,原色的为咸饼,用咸菜或苋菜做馅;青色的为甜饼,用红糖或白糖做馅。夏至日,农家俗传人人要吃肉,有“不食肉者来世变知了”之说,古时还有祭田公田姆的习俗,祈求丰收,此俗今已不见。
七月半食俗:农历七月半,农村都有蒸“糖漾豆粳”之俗,左邻右舍相互赠送,一般都是甜的。农家妇女将米用水浸胀,磨成米浆,以赤豆沙加糖调制,一层层加热蒸煮,厚达寸许,底面用白粳,上撒红绿丝,切成菱形食用。另外每户均蒸白藤羹,凉干切成米条面,以备下半年烧作点心之用。有些地方七月半通行吃“芝麻京团”。芝麻京团用糯米粉搓成,扁圆而糯软,烧熟后以炒芝麻、炒豆粉、红糖白糖拌佐。
七月半还有“鬼节”之称,人们都要担着“糖漾豆粳”或“芝麻京团”去祭祖上坟。乡间有“七月半,野鬼放一半”之说,旧时有“施孤魂”的习俗,今已废。
三江口放水灯
东西两条浦阳江交汇处称三江口,潭深水碧,乡民视潭水为圣水。旧时各地若建庙筑宇,乡人必行旗锣伞铳,抬轿携瓶,至水潭取水以归,作神像开光之洗。
三江口附近百姓有放水灯习俗。每逢农历七月十五,附近人家都要制作水灯。水灯由红绿彩纸粘糊成方形、圆形、舟形,也有用河蚌壳、竹片制作的,其上置一灯芯,中间放些许菜油。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幼均来到浦阳江边,点香插烛,点燃岸上无数旱灯,尔后将千百只水灯点亮放入浦阳江。
据传当年西施入吴,顺江乘船而下到达三江口时,天已黄昏。江边数千百姓闻讯,皆举火立于江岸,为其送行。西施见此,感动不已,即令船缓行致意。两岸百姓见状,误以为西施坐的船天黑难行,就纷纷将火把插在沿江两岸,又用江边沙滩上的蚌壳盛油,做成水灯,顺流而放,为西施行舟照明,并祈求河神保佑西施一路顺风。自此之后,放水灯之俗就在三江口一带流传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治理浦阳江,已将西江河道取直,东西江交汇之处下移了数里,但三江口地名犹存,民间放水灯习俗仍在延续。近年各家制作的水灯更是品种多样,外形美观,放水灯渐成远近闻名的当地一大景观。
马剑的拜太公和过小年
拜太公:
在诸暨西部山区马剑一带,至今还沿袭着正月初十拜太公的风俗,其中要数上和村最为隆重热闹。每逢农历正月初十,村中厅堂正门大开,门楣披红挂彩,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幼皆着新装,行祭拜之礼。
过小年:
马剑一带数十个乡村中,有六月初头过小年的风俗习惯。过小年的内容形式,各村基本相仿,但日期却不尽相同,有些村子为六月初一,有的为六月初三,也有的是六月初六,建国之后,也有演化到公历7月1日的。各村过小年日期的错开,其目的是让亲戚间有互相会访的时间。过小年之日,哪户人家客人越多,就说明路广人发。因此每年过小年,家家户户宾客少则一二桌,多则四五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