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友去过
1
去过 想去
赣州 赣州地图

赣州概况

335578

简介

图:简介

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赣南因位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故俗称赣南;因宋代分设南安、虔(赣)州两个行政区,故简称南赣;因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故又称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于此。
赣州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和下辖县市最多的地级市。是江西省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有千里赣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世界橙乡、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赣州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还是宜居的生态美城。

语言

客家语-赣南话、西南官话-赣州话
赣州,即赣南地区,自唐代起便成了汉民族客家民系主要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700多万客家人,使用的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语。然而,在这个客家语的“汪洋大海”中央,却矗立着一个与客家语截然不同的特殊的方言岛,它就是赣州城区的赣州话方言岛。赣州话属于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有较多相同点。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堪舆术、真空教
1、佛教:东汉末年,赣州南康已建慈喜寺;唐朝为鼎盛时期,赣州时建寺院99座。马祖道一禅师唐开元年间来赣州,结茅于赣县龚公山(宝华寺),此山成为“选佛山”,聚众说法,四方学者云集。其时,佛教寺院与宝塔已遍布赣州名山及山清水秀之地。赣州各寺庵香烟缭绕,灯烛高照,前往朝拜诵经、念经、布施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石城、宁都、兴国、赣州城区、于都等地佛教信徒较多。赣州现名寺庙有宁都青莲寺、石城普照寺和玉盂寺、赣州城海会寺被列为省重点寺庙。
2、道教:传入赣州甚早,西晋时就已有五斗米道,在兴国县城西外建有东晋时道教理论家与医学家葛洪(自号抱卜子)曾炼过丹的治平观,葛洪还曾在大余嫦娥嶂造丹液、产仙茅。唐宋时,赣州道教颇为兴盛,各地共建道观(宫)38所。元代,道教分衍为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天师道),赣州两大宗派都有。正一派占多数,其支派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分布赣州各地。主要奉持《正一经》,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道士不出家,可以结婚,非斋戒日可以吃荤。赣州历史上较大的道教宫现有紫极宫、三清古观、玉虚观、金精洞道观,后者处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五福地。
3、基督教:基督教的外国传教士都是以其教派的修会组织形式,作为某一修会的会士来赣州传教,有耶稣会、方济各会、遣使会、信义会、内地会、浸信会、长老会、复临安息日会、圣公会、宣圣会、浸信宣道会等先后到赣州从事传教活动,建立教会组织,发展教徒。还成立赣州教区,主教座堂设赣州城,传教机构修建了一批教堂和其他传教场所,较大的有赣州天主堂、太窝里天主教堂、信丰天主堂、龙南天主堂、兴国天主堂、宁都天主堂等。基督教各教派的活动多是在城镇,赣州城为最多。大概是客家民性较守传统,对洋教总是隔着情感距离,不甚热心。现赣州天主堂被列为省重点开放教堂。
4、伊斯兰教:明代末传入赣州以来,仅在赣州城桥儿口建清真寺1座,建立伊斯兰教会。1910年创办赣县私立伊斯兰小学(今赣州市百家岭小学),开办清真寺书报社。抗日战争时,由于外地回民逃难来赣州,教徒曾达1658名。抗日战争胜利后,多数回民返回原籍,至1949年,有教徒230人。此后,伊斯兰教作了一些改革,基本上废除宗教名义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改革了一些陈规陋习,如废除小孩取“圣名”和“割礼”的陋规,取消阿訇索取教友小礼的教制,实行回汉通婚等。现赣州城桥儿口清真寺列为省重点开放的清真寺。
5、堪舆术:又称堪舆文化。赣州地理风水,始于唐末杨筠松(杨救贫)。风水术实际上是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对客家赣州的开发建设发挥过一定作用,其中也包涵有宗教观念渗透和迷信参杂。赣州地理风水,历来在海内外都甚有影响。当年杨筠松的居住之地、有“天下风水第一村”之美称的赣州市兴国县三僚村,这个不足5000人小村,就有三四百人长年在世界各地当风水先生,而且世界各地的许多风水先生每年也都到三僚寻根拜祖。几千年的中国风水文化凝聚着历代先贤的心血和智慧。世界风水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世界风水文化的源头还是在赣州。
6、真空教:或名真空道、无极道,创始人江西寻乌县人廖帝聘。道内称真空祖师,俗称廖仙伯等。其原是寻乌县北亭村箕竹尾修觉山“大乘正宗罗祖教”教徒。真空教的教义通俗易懂,既不出家,也不戒荤酒,并劝人学好为善,除病戒烟,颇能抓住群众信仰心理。以赣州为中心,渐次向闽粤湘鄂苏皖豫陕甘京等省市发展,道堂遍于全国,共有道堂200余所,还通过华侨远传至东南亚各地。

历史文化

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根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就有“赣巨人”活动,夏商周三代,赣南地处杨州域,春秋隶吴越,战国属楚,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到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西驿道,再在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随着赣州的兴旺,一些历史名人也纷至沓来,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龄开关辟道,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赣州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苏东坡两次作八境台诗,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作《牡丹亭记》;还有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理学家王阳明等都在赣南留下了许多政功墨迹。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

神话传说

七鲤镇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幽居水府的七个龙女,听说虔州山川奇特,风景秀丽,于是共商前往游览。一日,七龙女变成七条鲤鱼,潜离龙宫,掀波逐浪从东海溯江而上至鄱阳湖,而后沿赣江来到虔州。只见远山如黛,碧草如茵,田园秀丽,风景如画,而且虔州东南贡水中有汶潭,西南章江中有欧潭,北面赣江中有储潭,从而尽情游览,乐而忘返。龙王不见女儿,追查去处,得知她们远离龙宫,随即吩咐鲤、玷两将捧着龙王的手谕往虔州追回龙女。鲤、玷二将追至虔州,见龙女正在城东贡水中嬉戏,便出示龙王手谕,要龙女即刻回宫。龙女留念此处风景,不愿回宫,便嚎啕恸哭。凑巧观音老母路过峰山上空,闻龙女哭声,便立住云头,细问情况,遂生侧隐之心。于是命鲤玷二将暂先回宫,并就地作法开了一口水井,为龙女栖息之处,还赐柳叶一片,嘱咐急时备用。时隔不久,龙王又派龟相手执令牌带领水兵敦促龙女回宫。龙女不从,宁愿变成山,永留虔州,也决不回宫。龟相切断泉源,井水干涸。龙女眼看事急,遂遵观音嘱咐,急取柳叶往天一抛。果然,观音驾云赶到,劝说龟相成全她姐妹心愿,让她们在此定居。龟相不敢违拗,只好回龙宫复命。观音作法使她们姐妹变成七座鲤鱼形小山。后人在此烧窑、建镇,遂名七鲤镇,后谐音为七里镇。

将军塘的传说

沿垇村竹山自然村,现地区粮油公司院内有一口塘名叫将军塘。说起将军塘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很早以前,赣州七里镇一带已是一个盛产瓷器的地方。烧制的瓷器造型优美,纹饰独特,釉色锃亮。到了宋代,其陶瓷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一次,窑民们精心烧制了一副龙凤床。这龙风床左有长龙伸爪盘旋,右有彩风展翅翱翔,四周花鸟相衬,真是玲珑剔透,十分精致,可谓罕世珍宝。这事传到州官耳中,便派人将龙风床搬到赣州城。州官见了这稀世之物,赞不绝口。心想,如果皇上看中了这龙凤床,我把它献上,岂不是可得重赏吗?于是赶紧写好奏章,并令人将龙凤床画成图,急速派人送往朝廷。皇上得奏,甚喜,急令专人前来赣州提取龙凤床。当装载龙凤床的船只从赣州出发,经过赣江十八滩时,忽狂风大作,船触滩石翻入江中,龙凤床也被撞碎沉入江底。幸存的钦差大臣赶回朝廷呈报皇上。皇上大发雷霆,令将钦差拉出斩了,井责令殿前三位将军前来赣州,限期重新烧制龙凤床。三位将军领旨,日夜兼程,赶赴赣州。到赣州后,立即召集窑民,宣读限期烧制龙凤床的圣旨。窑民听旨后,个个震惊,知道大祸就要临头了,但谁能违抗皇帝的旨意呢?三位将军坐镇窑场,窑民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着。但无论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是无法再烧制出龙凤床。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时限就要到了。窑民个个心急如焚,三位将军也日夜不安。到期交不出龙凤床,皇上必定问罪,窑民必受屠戴,将军定遭斩杀。数月来,三位将军目睹窑民劳动的繁重,生活的艰辛,想到如果烧制不出龙风床,还要大祸临头,不免有些同情。又想到自己交不了差也要杀头。而且即使窑民如期烧制出了龙凤床,要押赴京城,过赣江十八滩也难逃船翻床毁的恶运,更何况漫长的水路,怎能如期送到呢?于是,三位将军传令窑民速速毁窑逃往他处,免遭官府屠戮。窑民逃离后,三位将军遂投塘而死。后来村民为感谢和纪念三位将军,便于塘边建庙祀之,并将该塘名为将军塘,一直沿用到现在。从那以后,七里镇就再也没有人烧制瓷器了,如今只剩下一座座瓷窑遗址。

虎岗命名的由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大仙,在高山上察看赣州城四周的山川形胜,慨然叹道:“赣州山脉来势虽好,唯北面江水泄口太大,风水都随滔滔江水北流而去。”这位大仙为保住赣州风水,一天夜里,偷偷跑去南海观音紫竹林,选好一根长竹竿,挑起两座大山就走,准备天亮前把山放在赣州北二十里的储潭水口上,堵小储潭的泄水口。这事被土地公公发现,不解其意,以为是什么恶魔移山堵水淹赣州,细看一会,果见大仙挑着二座山已到赣州城北通天岩,正往储潭方向走去。土地公公急中生智,立即仿效公鸡啼鸣。大仙正埋头赶路,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亮了,慌忙撂下两座大山,丢掉竹杠跑了,其挑着的两座山,被撂在通天岩。至今通天岩的东岩和西岩有两个山洞,据说就是大仙挑山时,用长竹杠穿透的。而那挑山的竹杠被大仙一扔,扔到了赣江的东岸,成了一长长的岗岭,于是人们将现在的虎岗一带称为长杠岭,后来谐音为长岗岭。1942年蒋经国在此地创办中华儿童新村和正气中学时又将长岗岭改为虎岗。蒋经国将长岗岭改为虎岗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长岗岭地势突出,形似虎头;二是赣州城西北有龙岭,将长岗岭改为虎岗有龙蟠虎踞之势;三是因办儿童新村和正气中学于此,取生龙活虎之意。“文化大革命”期间将虎岗(地片)改为红岗,1984年5月7日赣州市人民政府下文又将红岗(地片)恢复原名。

马祖岩传奇

马祖师要在佛爷峰顶建造一座庙宇,首先要办的就是选购木材。一天清晨,马祖师扮成拾粪老人来到水东河边,见靠岸一带停满了木排,心中十分高兴。他左手提粪筐,右手拎粪耙,顾东河漫步而下。他时而停住,举起粪耙,往木排上笃笃敲一阵。刚走出卧篷的木排老板,看见一个身材瘦小衣裳褴褛的老人在敲打木排,心中不禁生疑,便粗鲁地吆喝道:“喂!小老头!你干什么?”马祖师随即回答:“我想买木头建房屋。”木排老板心想:“这小老头又瘦又矮,一股穷酸劲,象买木头的人?”便戏弄似地问道:“你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建房屋?” 马祖师从容地答道:“我已在佛爷峰顶破土动工,正等木材用!” 木排老板更不相信这小老头有这能耐,便赌气道:“你能在佛爷峰顶建房屋,我把这批木材全部送给你。马祖师赶紧将军:“当真?” 木排老板跟着回答:“不假?” 马祖师咬住老板:“一言为定!” 老板不知会弄假成真:“决不反悔!” 夜里,木排老板睡在卧篷内,听见木头在水里移动。他心疑有人偷木头,几次悄悄起来察看,可到处搜寻,总不见人。闹腾了半夜,木排老板被弄得疲惫不堪,终于酣然入睡。他哪里知道,马祖师已从佛爷峰顶,打开一口直通水东河底的井,他的木头正通过河底流道,一根根运往佛爷峰顶。天明,木排老板发现自己的木头全部不翼而飞,只剩下几根小木头托着他的卧篷,孤零零地浮在江边。他大惊失色,急忙寻找守木排的伙计,只见伙计们被抛在沙滩上,一个个睡得如同死猪。他吼醒伙计,破口大骂:“笨猪!你们干什么去了?木头都偷走啦!我叫你们坐牢!” 木排老板派出众伙计上岸四处寻找,一找找到佛爷峰顶,看见遍山堆满了木头。马祖师站在一口大井边,正指挥众徒弟,从井里取出最后一根木头。伙计们回去报告。老板听后,气得顿脚捶胸。他恍然大悟,原来这小老头是神人!他后悔不该以貌相人。

贪心大与吃得亏

储潭岸边住着谭兴达与漆德奎两户人,他们的园子紧紧相连,中间只隔着一道低矮的土墈。他们各在自己的园子里种了几株南瓜。南瓜长大,藤叶任性蔓延,两家的南瓜藤蔓彼此越过土墈,互相交结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谁家的藤蔓。仲夏,一只特大的南瓜,靠着土墈抢先成热了!足有一百来斤,黄澄澄圆浑浑,世所罕见。漆德奎说:“这是我家的南瓜!”谭兴达说:“这是我家的!”两人争论不休,各不相让。谭兴达有钱,想仗势欺人,“你这穷小子,缺肥少食,还能种出这特大的南瓜!”漆德奎不服气,“我家贫人不懈,怎种不出这特大的南瓜?”后来还是漆德奎让了步,提出折中的办法,把这南瓜平分。可是谭兴达硬想独吞,提出“拔蔸找瓜”,意思是将两家南瓜,拔起拉开,看这南瓜究竟结在谁家的藤蔓下。这样一搞,满园未成熟的南瓜便要全部糟蹋。漆德奎想,毁了一园南瓜,损失多大?不如让谭兴达独吞这南瓜。谭兴达见漆德奎不说话,抱起南瓜便走。这南瓜太重,走了几步,便累得满头大汗,一不小心,跌了个乌龟四脚爬。那南瓜顺着岸坡滚去,在水边石上擅了个稀巴烂。谭兴达在地上躺了一阵,站起想去水边捡南瓜。可怎么挣扎也站不起来。他只好拖着一条腿,爬到水边。当他看见南瓜摔得稀巴烂,心痛得扯嗓大哭。哭完,睁开双眼,突然看见瓜瓤里有一把黄闪闪的金锁钥。呵,太妙了!他赶忙取出金锁钥,放在水里洗净,准备带回家。谁知锁钥一接触水面,潭中立即闪出一条宽阔的路,一直通到储潭底。怪哉,莫非潭底还有更大的宝?他忘记伤痛,立即顺那条闪开的路向潭底爬去。潭底立着两扇沉重的铁门,铁门用一把大金锁牢牢地锁住。他想:“这南瓜里的金锁匙,一定是开这金锁的!”便将锁匙伸进锁孔,铁门开了!一座储藏无数宝物的大石洞,出现在眼前。呵!我将成为天下第一个大富翁,皇帝见了我也要磕头!我得赶紧回家,率领全家用箩来挑,用车来拉!他急急向岸上爬去…… 当谭兴达率领全家大小,挑箩提篮,赶着马车,来到储潭水边运宝时,只见一潭碧波,轻雾飘缈,那条通向潭底的路早已无影无踪。这时,他才想起,在匆忙中忘记带回那把辟路开门的金锁匙。绝望痛苦擂击着他的心。他又气又悔,恨不得一头砸进储潭底。漆德奎其实并没有吃亏,经他辛勤劳动,满园南瓜获得大丰收,过了一个好年。

狮子岩

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人是1200百岁的道人广成于。据载,令历代皇帝垂涎之寿的广成子,就是在赣县狮子岩腹中的石洞里修炼,而得道成仙的。 狮子岩,座落在狮子岩脚下村前面,即在赣县梅林镇西北5公里上庙村境内,距赣州城东约8公里的地方,狮子岩,因其山形颇似一只卧狮,故名。从梅林镇进入上庙村,沿道路往前走。不久,就远远可见狮子岩脚下的绿郁林巾,有一大片裸露的岩石光板,这就是 狮子岩的狮足爪。从足爪上踏着石磴上山,登上狮腿,踩着茂密松林的蛇形小道绕行而上,片刻便来到了狮子的腰部。转过山角,山腰赤壁峭陡处——个黑幽幽的天然石洞即在眼前,洞称“狮子岩”。洞以山冠名,洞内宽大,长约30米,阔约17米,高近10米,内有石室数间,相传是广成子的修炼得道之所。广成子,是中国神话人物。晋葛洪《神仙传》卷一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广成子隐居于崆峒山的石室中修身,以长寿闻名。 黄帝非常羡慕,就去拜访广成子向他询问长生之道。广成子回答黄帝说:长生的精要,就是要远远离开那些深沉劳心的思考与谋划,不去见,也不去听。不去劳损伤害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不要去动摇自己的精气,就可以长寿。我就是持守着这—方法,使它们处于统一,所以活了1201)岁,身体还没有衰竭。 大约位于赣州崆峒山以北的狮子岩石洞是处理想的道佛修炼之地,所以古代就有了广成子在虔州崆峒得道的传说。据说,狮子岩旧时被称为“九仙山”,俗呼“桃源洞九仙山”,当时山上居有不少道士。不知什么时候,道士离去,僧人驻锡,仍就原岩洞建寺。也不知何日,又寺名为“云仙寺”。1958年僧人还俗,寂量和尚也就成),云仙寺的闭门主持。一度繁荣的狮子岩香火熄灭,寺塔被挖,现存寺前一只硕大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断足石香炉和岩洞内几品残存的题刻,似乎在向游人示意它的悠久历史。 在岩洞的左侧,还保存了一眼田螺古井,其井内壁似田螺—圈一圃。它是旧时寺内僧人的生活用井。 1990年,僧人释敷光居狮子岩,募资在原址恢复了寺庙,在岩穴内重塑佛像,并改寺名为“普光禅寺”。洞内供奉着—尊约7米长的释伽牟尼涅椠卧佛,卧佛身后是释伽牟尼的十大弟子,也即十方佛,卧佛两边还有文殊、普贤二菩萨。 登上狮子岩山顶,也即狮形的臀部,一览周围群山葱翠,北望燕子岩就在眼底。走下山峰沿着狮脊,来到狮头双眼下的一块平台,眺望东南青山迭翠,烟云飘渺,透过清岚看县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是处极佳的观景地点。 1941年9月,蒋经国将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改名为“江西省立上犹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就设于狮子岩内。1944年秋,学校从狮子岩迁入上犹。由于狮子岩风景优美,四周林木苍秀景致清幽,成为赣城游旅的—日游之地,时有游客,学牛居多。 狮子岩的优美风景,使古人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