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 海宁地图

海宁概况

1248

简介

图:简介

海宁地处浙江北部,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
海宁之名,寓“海涛宁谧”之义。其地秦时属由拳、海盐两县。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建盐官县,因此地有司盐之官得名。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置海宁郡,为得名之初。元天历二年(1329)海塘筑成,海患始宁,乃改盐官州为海宁州,此后建制屡改而海宁之名未易。
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称。尤以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硖石灯彩有1000多年历史,工艺独特,制作精细,针工堪称一绝,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天下奇观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为之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乾隆皇帝曾4次到盐官观潮,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海宁贤才荟萃,代有名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书画艺术家张宗祥和钱君匋、教育家沙可夫和许国璋、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武侠小说家金庸等都是海宁人。
海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灿烂,有江南稀有的古典宫殿式建筑海神庙、“水上长城”钱塘江鱼鳞石塘、安国寺唐代经幢、长安东汉画像石墓、庆云马家浜文化遗址等。市府所在地硖石镇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批发城。“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宁皮影戏是此次中国皮影戏申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言

海宁话
海宁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吴语,是海宁当地人民交流的主要语言。
狭义海宁话指硖石话,是海宁市政府所在地硖石片区的方言。
广义海宁话还包括其他各街道和镇、乡的方言,主要有斜桥话、丁桥话、周王庙话、郭店话、袁花话、黄湾话、盐官话、长安话、许村话等。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吴语总体的65%以上。可再分为毗陵(常州)、苏沪嘉(苏州-上海-嘉兴)、苕溪(湖州)、杭州、临绍(临安-绍兴)、甬江(宁波)六小片。片与片之间语法,词汇,发音差异不大,仅是语调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其中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沪嘉小片和以常州为中心的毗邻片吴语因其发音特点而常被称作“吴侬软语”。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1、佛教:
东晋宁康年间(373-375)佛教传入海宁。
2、道教:
隋大业年间(605-618)道教传入海宁,在硖石建禹秦二王庙,即社庙,俗称土地堂。
3、基督教:
基督教(俗称耶稣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入海宁。
4、天主教:
明末海盐县角里堰一吴姓天主教徒,举家迁徙狮岭乡车幅浜村(1950年5月划归海宁县),嗣后乡民受其影响,远及石路、湖塘、谈桥等乡,信教者日增,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车辐浜天主教总堂,同治九年(1870)扩建,增添神父住宅、修女住宅、教友宿舍、读经楼等,共130余间。
5、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亦称回教。回族多信伊斯兰教。

历史文化

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春秋战国时,先后归吴属越、复为楚地,秦时(公元前221年)为长水县(今嘉兴市)县治,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前223年)始称盐官县,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园558年)设海宁郡。元元贞元年(公元前1295年)升盐官州,因钱塘江潮溢不断,为祈“海涛宁谧”,于元天历二年(公元前1329年)改名海宁州,海宁之名沿用至今。新中国建立后为海宁县,1986年11月改为海宁市。

潮文化

海宁潮,亦称浙江潮,又称钱江潮,是世界一大涌潮奇观。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潮位最高可达9米多,以每秒约10米的速度奔涌向前,形成每平方米7吨以上的冲击力。每日有两潮,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50个观潮佳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在海宁盐官举办中国国际钱江观海节,是海宁的传统节日。在继承传统观潮风俗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大型歌舞和传统民俗风情展示活动,再现了古代沿江百姓祭潮治患、喜庆安澜的恢弘场面。

灯文化

海宁硖石彩灯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词画意于内,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其工艺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它的尤奇之术在于其独特的刺绣花纹,即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制成灯片置于彩灯之上。一件好的针孔作品需要几百万个针孔,其制作之精细,非同凡响,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而成的画面。

名人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比起来北方中原文化的厚重、质朴,海宁名人文化不仅有着江南文明的飘逸、灵动,更多了几分“潮”气,隐隐带着一般横扫天地的尊傲与韧性。海宁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艺文荟萃。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从晋至清,有著作传世者1900人,著作4144种。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学者、书法家张宗祥,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电影艺术家史东山,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等一大批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神话传说

长安宴球传说

一次,乾隆在水上游览时突遇风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境况下,任凭天子也只好饿肚子了。
船顶着风雨缓缓前行,终于看见一户农户。乾隆实在饿得很,也顾不得什么天子庶民之分,吩咐随从到农户家中要些清口简单的小菜。农夫虽未见过大世面,但一看来人穿着考究,一身尊贵气,也知非比寻常,立即里里外外忙开了。
除了常规的农家菜,农夫还想做道有江南特色的菜。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夫想了想,最终决定做宴球。这是用肉皮包裹鱼肉的菜,要把鱼肉磨成茸,把肉皮切成条,再包裹……做这道菜花了农夫不少时间,不过这工夫花得值了,乾隆尝了以后赞不绝口。
回到陈阁老家中,乾隆很想再吃美味的宴球。厨师在多次试验后,剔除了鱼刺、肉皮,加入了蟹粉、鱼茸、虾茸等,用皇室做菜的套路做出了民间的美味。也因为这道宴球是一品大员陈阁老府上提供的,所以又称为一品绣球。
从此,海宁市面上出现了两种宴球。“一品绣球”,按乾隆当年驻跸海宁时的法子做;另一种叫长安宴球——流行于民间。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