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风俗与禁忌
桐乡 桐乡地图

桐乡风俗与禁忌

元宵走桥

图: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乌镇是著名水乡,镇内有数十座桥,砖桥、木桥、石桥等等,许是对家乡的热爱,很早的时候,当地就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俗。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远看去,煞是壮观。走桥必须走过至少十座桥,忌走回头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清明踏青

图: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端午吃粽

图:端午吃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都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乌镇的端午节传统又热闹,至今延续着挂艾草、插菖蒲、包粽子、点雄黄的古老习俗。和民宿的房东们一起包粽子、聊家常,将寄托着乌镇人浓浓祝福的五彩绳系在孩子手上,过一个江南端午节。

分龙彩雨

图: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龙、水桶中放进各色颜料,一声令下,锣鼓齐鸣,各水龙同时对空喷射,尽现五彩缤纷、飞瀑凌空的壮观,男女老少聚集围观,呐喊助兴,出水快而射程远者当为胜出。

乌镇长街宴

图:乌镇长街宴

长街宴,当地人又称“坊宴”。“坊”是古时乌镇的居民区单位,以前逢年过节,大户人家都会在坊间广开宴席,广邀邻里好友、往来过客同享年福,街坊邻里们沿街摆上桌椅,一张张木桌相连,便形成了活色生香的长街宴。
如今的乌镇仍保留着大摆长街宴的习俗,初一到初七,延绵数十里的西栅老街上,家家户户沿街支灶搭台、架锅烹煮,空中弥漫着羊肉的香味,再现了明代诗人赵桓所描述的“长街迢遥两三里,日日香尘街上起”的盛况。

天贶晒虫

图: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实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节”,其原由却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还有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中元河灯

图: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烛火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们只当是一种娱乐。

腊月小更

图:腊月小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昔时有“支小更”的习俗,进入腊月,各街、各坊设专人于每日黄昏敲锣击梆,沿街巡走并时而高呼:“寒天腊月,火烛小心,前门关关,后门重重,柴间看看,灰堆坌坌,谨防贼盗,门户要紧。”抑扬顿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罢了。时值寒冬,气候干燥,民间用火又多,镇内木造住房连绵,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须时刻警惕。其时,全镇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黄昏,锣声、梆声、呼声此起彼伏,对提醒人们注意安全不无裨益。至今西栅仍有巡更老人值职,俨然已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蚕花习俗

图:蚕花习俗

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的腹地,蚕业更占很大比重。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便会设立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也会围绕着它而变化,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乌镇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瘟元帅会

乌镇有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都要迎一次瘟元帅会。
迎会时,人们用轿子把瘟元帅像抬出来,在街上巡游一番,请他把街上游荡的瘟鬼捉进事先准备好的瓮里。迎会队伍很壮观,前面鸣锣开道,硬牌护行;后面两人抬一只空酒甏,甏里有个青面鬼头,头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穿过抬杠上的滑轮,一边走一边扯动绳子,鬼头在甏口一隐一现,谓之收瘟甏收瘟鬼;随后又有两人抬一盛有木炭且窜着火苗的铁锅,据说火可慑鬼;瘟元帅的轿子就跟在后面;最后是八个手持刀枪的护轿判官。据说这样一来,盛夏时就不会发生瘟疫了。

重九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节”或“登高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由来久远。相传起源于“桓景避难”的故事。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遵照师嘱,于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难,后人仿效,遂成习俗。至唐代已演变成传统的游乐节目,其作用似在于健体防病,以御初寒 。乌镇近周无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阳糕”应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香市

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当时乌镇香市在杭嘉湖地区名气极大,其规模仅在杭州的西湖香市之下。 《乌青镇志》称:“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其时有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游人甚众……”
香市起于何时,史无确载。乾隆年间的《乌青镇志》已有清明祈蚕的风俗 “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大概可算是香市的雏形,“香市”名称的正式提出则见于民国的《乌青镇志》。

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传统风俗中的大节,亦称“冬节”或“亚岁”。节前家家磨粉搓“冬节圆子”,备酒做菜,设祭祀祖,颇为隆重,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有于冬至扫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为九个“九”,为寒冬之期。旧有“九九消寒图”,相传始于明朝,图中画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诀日染一瓣,全部点清则寒尽春来,开始耕作,意在敦促人们在消寒休闲中不忘耕作。

禁忌

桐乡养蚕禁忌:
禁止生人进入蚕房:主要是怕生人带来晦气,影响蚕的生长。有的会在大门上贴上写有“蚕月免进”的纸条,或在门口放一根捆有桃枝的扁担,以示警。
禁止油、烟、噪声:蚕房绝对保持安静和干净。
禁止不吉利语言:在养蚕期间,很多语言必须改变说法。如“四眠”要叫“大眠”,四与死同音。“葱”改叫“香头”,怕蚕宝宝被“冲”掉。“酱”要说“咸酸”,怕蚕宝宝得“僵”病。“笋”也得改叫“萝卜”,怕蚕宝宝被“损”了。
禁止搭空头棚:蚕四眠后上山棚结茧。这山棚一定要等到蚕成熟后再搭,如果蚕尚未成熟就搭,称搭空头棚,不吉利。搭山棚时禁止赤膊。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