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泗洪,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下游,东临洪泽湖,古为泗州本州,是中国著名的名酒之乡、螃蟹之乡、生态旅游之乡,也是苏皖边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现代商贸旅游城市。
泗洪是一个用水韵诠释美的地方,被誉为“水韵泗洪”。这里水乡泽国,境内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坐拥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40%的水面,世外桃源、自然天成的穆墩岛,万鸟翔集、景象壮观的鹭鸟园和万顷荒野、千种荷花、百种鸟类、一片原生世界的国家级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镶嵌其中。这里水产丰饶,是全国首批水产百强县、中国螃蟹之乡、中国有机蟹养殖示范县,泗洪大闸蟹以其“背青肚白、金爪螯强”的外部特征和“色艳、膏肥、肉香、微甜”的内在品质,被誉为“中国最干净的螃蟹”;这里水酒醇香,“中国十大文化名酒”双沟酒产自该县双沟镇,双沟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最具天然酿酒环境和自然酒的起源地”。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库森林,森林是氧吧,养人之肺。
泗洪是一个用色彩绘就美的地方,被誉为“多彩泗洪”。这里拥有古色的文化,是人类的发源地,早在5万年前,双沟下草湾人就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距今已有8100-8300年历史的顺山集遗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淮河文明之源、华夏文明之脉,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2012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泗洪还是徐姓发源地、古徐国中心,历经夏商周三代、传承44代国君、绵延1600多年。这里拥有红色的经典,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是皖东北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也是淮北行政公署和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张震、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战斗生活过,新四军四师首任师长彭雪枫、江泽民同志的父亲江上青等3000多位烈士长眠于泗洪大地。
泗洪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语言
泗洪县方言有江淮官话淮安片、中原官话信蚌片。
中原官话信蚌片
信蚌片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的信阳地区和安徽北部的地区、霍邱、寿县、怀远、颍上、凤台、蚌埠、五河、固镇、泗县、凤阳等地。中原官话内部语音特征并不一致,各地方言的声韵调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其中以信蚌片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最大。由于信蚌片地理上分布处在中原官话的南端。
历史文化
殷商时,境内属徐。
西周至春秋末期,因徐都迁入而成为徐国政治中心,先后隶属徐、吴、越、楚、西楚等诸侯国。
西汉初属楚,继属彭城、临淮郡、淮平郡。
东汉至南北朝,属东海、下邳、临淮、淮陵、安远、朱沛等郡。北周以后,大体为泗州本州。
中华民国建元,改泗州为泗县,境内属之。
1940年10月,中共皖东北地委和专署(后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建立,境内先后设置了泗南、泗宿、泗阳、洪泽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边区县。
1947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县湖西部分合并,建立泗洪县,至11月撤销。
1949年4月29日,以泗南县、泗宿县的大部分区域及洪泽湖管理局、泗阳县龙集、界集区等地合并正式建立泗洪县。属江淮区,后改属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地区,
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5年3月,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安徽省泗洪、盱眙县与江苏省萧县、砀山交换,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
1985年12月,泗洪县鲍集、管镇、兴隆、铁佛4乡划归盱眙县,洪泽县的半城、临淮、成河3乡镇划归泗洪县。
殷商时,境内属徐。
西周至春秋末期,因徐都迁入而成为徐国政治中心,先后隶属徐、吴、越、楚、西楚等诸侯国。
西汉初属楚,继属彭城、临淮郡、淮平郡。
东汉至南北朝,属东海、下邳、临淮、淮陵、安远、朱沛等郡。北周以后,大体为泗州本州。
中华民国建元,改泗州为泗县,境内属之。
1940年10月,中共皖东北地委和专署(后改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建立,境内先后设置了泗南、泗宿、泗阳、洪泽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边区县。
1947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县湖西部分合并,建立泗洪县,至11月撤销。
1949年4月29日,以泗南县、泗宿县的大部分区域及洪泽湖管理局、泗阳县龙集、界集区等地合并正式建立泗洪县。属江淮区,后改属皖北行政公署宿县地区,
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5年3月,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安徽省泗洪、盱眙县与江苏省萧县、砀山交换,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
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
1985年12月,泗洪县鲍集、管镇、兴隆、铁佛4乡划归盱眙县,洪泽县的半城、临淮、成河3乡镇划归泗洪县。
1996年8月,泗洪县由淮阴市划属宿迁市。县政府所在地为青阳镇。
2004年3月,陈集镇从泗洪县划归宿城区。
2005年8月,撤销大楼乡、重岗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青阳镇,同时将五里江农场并入青阳镇。
2006年5月五里江农场由县经济开发区托管。
神话传说
1、双沟大曲的传说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双沟镇上有一何氏酒坊,取东沟泉酿酒,名为“东沟大曲”。由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生意倒也不错。何酒师手下使唤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独生女儿琼妹,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又聪明伶俐,酒坊里里外外,全仗她帮父亲操持;另一个是双沟镇上的穷汉子,名叫曲哥,父母过世早,只身一人,靠替人帮工过活为生。他为人厚道,做事利索,除上甑烧酒之外,还常到酒坊里挑水劈柴,颇得何师傅信赖。不久,琼妹对曲哥产生爱慕之心,俩人私定山盟海誓,愿永远相爱。何师傅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决不应允这门亲事,还借故将曲哥赶了出去。
曲哥离开何家,生活无着落,整日闷闷不乐。农历四月初八,双沟西山逢庙会,他去报恩寺求签问卡,路过西沟崖,碰见一个年迈老婆婆跌进深沟,便纵身跳进沟底,把老婆婆扶了上来,并把老人背到自己的茅棚中,像服侍亲妈妈一样精心调治。无奈,家中一贫如洗,日子久了,实在管不起两张嘴吃饭。老婆婆见他十分为难,借故到淮南走亲戚。临走时,对曲哥说:“你救我一命,无以报答,我发髻上别有一根金簪,是我的陪嫁之物,现在不在头上,可能是跌下西沟时,失落在那儿了。你可去寻找回来变卖了糊口,也算是我对你的酬谢吧。”说罢,就离开茅屋不知去向。第二天,曲哥带上工具到西沟底老婆婆跌倒的地方,仔细挖了起来,折腾了半天,也没找到簪子,倒是挖到一块青石板。他好奇地掀起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这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泉壁上还有三个清晰可辨的字:“西沟泉”。曲哥捧起一口泉水尝尝,只觉得甜丝丝、凉爽爽的,沁人心肺。他自言自语道:“我这半天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
自曲哥被赶出家门后,琼妹整天魂不守舍,哭哭啼啼。恰巧,在曲哥发现西沟泉这天,她乘父亲不备,偷偷溜出酒坊,寻找曲哥,直至太阳快落山,方在西沟泉旁找到。二人见面,悲喜交集,正卿卿我我之时,只听“扑通”一声,原来琼妹随身带来的一瓶“东沟大曲”掉到西沟泉中,顿时闻得泉中酒香袭人,报上一口,觉得比东沟大曲味道美上十倍。这时情人顿悟:我们何不另起炉灶,引这西沟泉水烧酒,与东沟大曲一比高低呢?主意拿定,说干就干,琼妹取出私房钱,又变卖了首饰,凑足了本钱。不多久,便建起了一个西沟酒坊,酿出了美酒超逸脱俗,即以泉命名,叫“西沟大曲”。由于西沟酒坊的酒好,人也厚道,生意渐红火,未及半载,名声便超过了开张多年的东沟酒坊。
此时的典哥已今非昔比,当上了西沟酒坊的大老板。何老板年事已高,生意渐落,经人撮合,愿意把女儿嫁给曲哥。曲哥不记前嫌,决定两家合为一家,两家酒坊合为一。酿出的酒更为完美,从此定名为“双沟大曲”。
2、上塘贡米
上塘乡出产一种上乘大米,名叫“青粳粘子”。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据说,周代苌弘屈死后,当时徐国的首领偃王很感不平,就偷偷地把苌弘洒在地上的几点血迹,连土带回国,隆重地把它埋葬在龙嘴上。后来人们在这地方种稻子,因为土中含有忠臣碧血,所以长出的米呈碧玉色,煮成粥后,碧血释放,米汤变成桃红色。
清乾隆年间,朝中有位大臣打着“如联亲临”圣书匾,奉命到南京评选贡品。当时泗州秀才李建成受命送去上塘集的青梗粘子米。评选时,一些官员认为上塘米的青玉色不如无锡米的红玛瑶色艳,欲把上塘米列第二。李建成一见,急忙申辩说,不仅要看外表,还要看做成粥的味道和浓度。钦差采纳了李建成的意见,当场试验,结果上塘米煮的粥清香盈室,米汤颜色晶莹剔透,上面可连续挑起七层皮子。评选的官员无不惊叹,确认无锡米不及上塘米,遂选中上塘米为贡米。从此,青梗粘子米就被称为“上塘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