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 沭阳地图

沭阳风俗与禁忌

米斗奶奶

此习俗流行于沭阳县各乡镇农村。在沭阳县的农村里,无论谁家带新娘的,都要请一位年高德重,全福人的妇女来陪伴和护卫新嫁娘。担这一角色的人,被称之为“米斗奶奶”。凡是充当米斗奶奶的人,首先得随身携带一只容量可以盛得下五升米的“五升斗儿”。米斗奶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在这只五升斗里,要装满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中间插着两把(每把十双)闪闪发亮的红漆筷子,还有一杆镶嵌着一排排闪光耀眼秤星儿的秤。五升斗,取其“五子登科”的吉兆。装满白米的寓意是,预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后,双双勤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插上两把筷子,意喻新婚夫妇如同一双筷子般的平等相爱,紧密相随,百年好合,永不分离。有句俗话说:闹喜闹喜,越闹越喜。因而闹起喜来往往像一百条牛下腿——乱了套,出了格,离了谱,有时还变成唱戏的没主角——胡闹台,没完没了,通宵达旦,弄得新娘子经受不住这种“考验”而难堪,而生气,甚至忍受不了。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很需要有个有些权威、能说会道,善于调停的中间人出来拉拉弯子,为新娘子挡驾,并且从中进行巧周旋,妙调处,使其皆大欢喜。同时,筷子是“快子”的谐音,用以祷祝早生贵子。因此,每当闹喜闹得过份,闹得索价太高而双方僵持不下时,也正是米斗奶奶紧张磋商,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七月七乞巧节

七月七乞巧节流布于沭阳县贤官镇、茆圩乡、韩山镇、官墩乡、汤涧镇、陇集镇、耿圩镇、潼阳镇、悦来镇、北丁集乡、钱集镇、马厂镇、章集社区、沂涛镇、东小店乡。
七夕,指夏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传这一天是“乞巧节”。沭阳一带人家的小大姐在这一天下傍晚,洒水扫地,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到了晚上,姑娘们在庭院的一旁显眼处,竖立起一根青竹竿,竿头插一片鲜碧绿的荷叶,做成一个“承露盘”,两旁边挂起两盏红灯笼。(这两盏灯,通常被称做“双星”),再把预先画好的“七仙女”的画像,恭恭敬敬地悬挂在两灯之间的竹竿上。然后搬来八仙桌,端端正正地放在七仙女的画像前面,供上瓜果酒肴。待到月上树梢时,乞巧的姑娘们焚香燃烛,礼拜七仙女,敬她们为师傅,请她们慷慨大方地把精湛的针线活儿技艺和聪明智慧教给人间的众多姐妹。
在乞巧节前夕,待字闺中的姑娘们各人在自己家里,专心致志地坐在绣棚架前,预先不露声色地制作形形色色的手工巧活,诸如日后赠送夫君的荷包,准备出阁时穿戴的绣花衣裙,作为嫁妆的绣花枕套等。到七夕时,突然拿出来,相互品评,比一比,看谁的绣面平贴,色泽艳丽,浓淡相宜,针脚整齐,疏密有致,圆转自如,不露针迹,栩栩如生。谁绣得最好,谁便被推为绣花的佼佼者,不但要向众姐妹们传授穿针引线、操习女红的经验,还要一针一线地进行示范,温文尔雅的佼佼者谦虚地飞针走线时,四下围观的姑娘屏声敛气,目不转睛地看着、学着,为之倾倒。

沭阳龙头节

龙头节是沭阳民间习俗,形式有多种。
第一种是在这一天的早晨起床后,铁锨头上盛满青灰,家长站在打谷场上,两脚不动,身子转动,手握锨柄的柄尾画圆圈,直到画满打谷场面为止。这叫做“打粮囤子”,以求祈全年是个丰收年,收的粮食仓满围流,家家丰衣足食。
第二种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出嫁的闺女)”的风俗在沭阳有“正月不空房”的说法,婆家为了吉利,是不允许新媳妇在正月里回娘家住宿的。母亲望女心切,便趁正月刚尽的二月二这一新鲜多彩的好日子接女儿回家。二月二离新春不远,各家多少还有一些过年时余下的肴馔糕饼,敬待出嫁不久的闺女回来共享,刚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宿,属龙的,不能做针线活。
第三种习俗,在此日用麦杆秫秸等捆扎成长长的、摇头摆尾的草龙,由三五个小伙子架起来耍着,并且伴以敲锣打鼓,在村庄上游走。两旁观看的人,舀起一勺勺清水泼向草龙和舞龙的人,这是一番娱神更以娱人的盛举,表达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丰收年的心愿。
第四种习俗,在周集乡的附近乡村还流传着“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的民谣。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习惯上包荠菜饺子吃。饺子又叫“弯弯顺”,寓意一年万事如意。
第五种习俗,敲干瓢驱鼠逐虫。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据说二月二这一天,一些越冬的老鼠和虫子都会醒来,会毁坏庄稼。大人、小孩子会用长成的干葫芦锯成的水瓢还有酒盅或者是其它物件,并端着灯,屋里屋外照。边照边用筷子敲着瓢,还一边念着咒语。
第六种习俗,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农村各家各户叫小孩七岁至十五岁的儿童,手提彩色灯笼,到院墙内外、菜园及猪圈等地方边照边说吉利话。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