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沭阳县是江苏省直管县三个试点之一,因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简称沭,位于江苏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处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四市结合部,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
沭阳县的文化属于海州文化,是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汇合点,故其民俗以淮海、江淮文化为主,兼具鲁南地区的特色和风貌。
沭阳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新石器时期的万北遗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时的孟墩、殷墩,前汉时的厚丘、阴平方城遗址,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业与虞姬诞生地有关的虞姬沟、虞姬庙、九龙口、霸王桥等;明代抗倭将领刘綎筑的营垒,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遥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虞姬传说、工鼓锣。
沭阳的颜集镇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沭阳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魅力江苏农业旅游景点”、“江苏省自驾游基地和精品旅游景点”等称号。
语言
沭阳县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海泗小片,包含海州话与泗州话。
海泗是指海州方言和泗州方言的并称,泗州方言因受海州方言影响,拥有一些海州方言的特点,因此有时候会用海泗来并称。
海州方言:连云港市区,东海大部,灌云县,沭阳县,灌南县中部北部,响水县北部一点。
泗州方言:泗阳县,泗洪县大部,涟水县高沟镇,淮阴区西宋集镇。
宗教信仰
沭阳县宗教信仰有基督教、耶稣教、佛教。
沭阳县是佛教历史很悠久的地方,最早在元代开始传播,渐渐止于清末,在明朝时期最为繁荣,全县有寺庙18所,但是后来由于战乱,寺庙全部被毁了,沭阳县从此无庙。直到80年代又才渐渐开始活动。
历史文化
沭阳自西汉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遗址。
西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始定沭阳县名,沿用至今。沭阳夏商时属徐州。周时属青州。春秋末期为鲁国南境。战国时属楚国。秦初属薛郡,后属郯。西汉置厚丘县,隶属东海郡,立阴平、建陵两侯国。三国时立东海国,领厚丘、阴平、建陵等11县。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并入襄贲,另置僮县。梁武帝天监五年,废僮县,置僮阳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隋文帝开皇年间隶属海州。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还属海州。明洪武年间隶属淮安府。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海州府。民国2年属徐海道。民国17年至37年属东海专员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国29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了较大调整,分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撤销东海、潼阳、泗沭县,原辖区划归沭阳县,宿迁部分辖区划给沭阳,隶属淮阴行政专员公署。1996年8月区划调整,属新设地级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