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宿城区是江苏省宿迁市主城区,北和东与宿豫区接壤,南与泗阳、泗洪县毗邻、西与徐州市睢宁县相连。
宿城风景秀丽,生态优越。骆马湖、洪泽湖物产丰饶、景色宜人,清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盛赞宿城是“第一江山春好处”;用诗人的话说是“烟波水世界,绿色梦田园”;用专家学者的话说是“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马陵公园、雪枫公园、水景公园、生态体育公园、人民广场、霸王举鼎广场,是城区主要风景名胜区。京杭大运河城区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马陵河风光带景色秀丽,风景宜人。
宿城历史久远,至今3000年历史,人文荟萃,有西楚霸王项羽、南宋民族英雄魏胜、明代抗倭名将刘江、晚清爱国将领杨泗洪、新中国炮兵奠基人朱瑞等。
古迹遗存甚多,境内有从春秋至明清留下的4座古城遗址、多处秦汉以来的古墓葬群。历史上地面古建筑群星罗棋布,现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极乐律院、显佑伯行宫、孔庙、灶君庙、道生碱店、耶稣堂、关坝台、通汇桥、通运桥、古下相县城遗址(郑楼)、三皇庙碑刻遗址、大王庙、凤凰墩墓群、前大庵等。尤其"极乐律院",曾是华东大禅院之一,庙内建筑仍完整,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方丈室、玉佛楼尚存,为人字梁全木结构,是研究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项王故里修复重建,项王手植槐至今仍苍劲挺拔。真如禅寺(俗称南大寺)进行重建。境内还有清末抗日英雄杨公泗洪墓、刘江墓遗址。近现代历史纪念地有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为纪念宿北大战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碑名为陈毅元帅所题,马陵公园内建有宿北大战纪念馆。朱瑞将军纪念馆也已在家乡龙河建成开放。
宿城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30余项称号。
语言
宿城区方言:宿城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古时又有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的风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城方言北片接近山东、南片近于淮泗。其语言、语法、语汇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历史文化
宿城区历史悠久,据可考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始为远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活动地域。
春秋时为犹国、钟吾国一部分,后又相继为吴、楚国属地。秦时在此设下相县,属泗水郡。
汉魏时属临淮郡、下邳郡。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预县,治所在犹古城(今宿城区郑楼镇古黄河北岸)。
南北朝时又多次撤并、复设。公元550年,废下相县,其辖地归宿预县。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宿预县为宿迁县。
唐、宋、元、明、清时,宿迁的境域均有变动,隶属关系也多次变更,先后属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辛亥革命时,废州府制,宿迁直属江苏省公署。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宿迁城周边建立宿迁县、宿北县、泗宿县、睢宿县和运河特区5个县级民主政权。
1945年8月,中共泗宿县委和县总队接管宿迁县城,在县城及近郊设立宿迁市。
1949年5月,撤销泗宿县和宿迁县,泗宿县部分地区和宿迁市并归宿迁县,隶属淮阴地区。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宿迁县属淮阴市。
1987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宿迁县改为宿迁市(县级),仍属淮阴市所辖。
宿城区是1996年9月伴随地级宿迁市组建而设立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