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范明堂
景范明堂,亦名景范名堂,又被称为景范堂、四知堂、畏知堂。遗址位于市政府大院内的人事局大楼(原兴化报社大楼)南侧不远处,是一座并不十分高大轩敞的宋代单檐、斗拱、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典型衙署建筑。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兴化知县黄万顷在将县衙西扩时,按照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至天圣六年(1028年)担任兴化知县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退而省其私”的县衙署(明代改为“县丞署”)二堂格局建成一座厅堂,为勉励后任官员以范公为榜样,弘扬先忧后乐、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故将此建筑命名为“景范堂”。
沧浪亭馆
北宋天圣四年(1026 年),时任兴化知县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城南的南溪(今南官河)与向北流经城区的沧浪溪(今沧浪河)交汇处──花园垛对岸(今城南小学南侧“沧浪河公寓”范围内),砌成南北长约300米的砖石驳岸,并在岸边建筑了两座高大轩敞的凉亭和连接“双亭”的瓦卷回廊。以及门厅、轩厅、客厅、斋馆、轿房、马厩等配套建筑,同时在其周围广植幽篁、兰草,构筑假山鱼池,作为迎来送往各级官员的码头、驿站。文人雅士和平民也经常到此赏景游玩。因此,这里便成为兴化第一处公共园林和文人园林。此园林历史悠久,比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的江南现存最早园林——苏州“沧浪亭”早19年。
胜湖秋月
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得胜湖,犹如一颗硕大无比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兴化城东约6公里处。由于该湖集名胜古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古代水战场于一体,历史上为兴化及其周边地区市民百姓、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览、凭吊、讴歌之地,因而被列入“昭阳十二景”之中。
东皋雨霁
明洪熙元年(1425 年),一个雨过天晴的春日,时任翰林侍讲的高谷,信步来到东城外大尖、小尖及向家垛、吉家垛、李家垛(向、吉、李三垛相连,旧址为原拖拉机厂厂区及周围地段)一带踏青赏景。只见麦苗青青的隔岸、菜花黄黄的高阜、秧苗绿绿的水田、农夫忙碌的身影和“漠漠水田白鹭飞”的戏闹场景,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高谷被眼前的田园风光陶醉了,即兴赋诗道:“积雨如膏土脉滋,春来民事颇相宜。一犁已足三农望,十室何忧八口饥?宿麦渐看青遍野,新秧初见绿盈池。天恩穆穆民何有?鸿雁凫 总不知。”于是,他根据西晋辞赋家潘岳《秋兴赋》中“耕东皋之沃壤兮”、春秋时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中“风止雨霁,去 无住所”以及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将上述景点再次命名为“东皋霁雨”。
龙舌春云
古兴化城的地形,极象一条巨龙横卧在莽莽苍苍的水乡泽国之中,北城外如“龙尾”,东城外似“龙头”。在“龙头”上,“小尖”一带为上颚,“大尖”一带为下 颚,而“小尖”与“大尖”之间长达500 多米喇叭状的龙津河(今龙津河市场及以东区域),则似巨龙张开的“嘴巴”。龙津河中有一南北窄、东西长的垛子,酷似巨龙口中的舌头,故龙津河又名“龙舌 津”。“龙嘴”东南隅车路河及东北侧的白涂河,又恰拟“龙嘴”上两根颤动的“龙须”。两根龙须之间,漂浮着许多生长四时瓜果蔬菜的隔岸、高阜、垛子,四周环绕蛛网般的沟、港、河、汊,在阳光和水气蒸发下,形成既像从“龙嘴”里喷发出的“龙涎”流光溢彩,又如万里蓝天变幻莫测“春云”景象,不仅奇特,而且十分迷人。
南津烟树
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向西经长安大桥,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今“金花园公寓”)拐弯往南由昭阳桥、五里大桥至陵亭阁(今临城镇老阁村)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时称之为“南津”。
十里莲塘
“十里莲塘”景区位于兴化城东车路河以南、姜兴河以东、渭水河以西,即今垛田镇沙甸村以东、林湖乡戴家村以西及垛田镇南腰村以北一带区域。景区内河流纵横交错,垛岸星罗棋布,癞子荡、旗杆荡、高家荡、南荡等大小湖荡及一处处名胜景观如珍珠、翡翠般点缀其间,景色十分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