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 扬中地图

扬中概况

简介

图:简介

扬中虽小,但小的精致,小的特别,只要走进扬中,就能感受到她的清新与秀美。
扬中别名江洲、太平洲、河豚岛、扬中岛,位于镇江市东部江心,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内,“北面与泰州、扬州隔江相望,南面与镇江、常州一衣带水,南桥相接沪宁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铁,经泰州长江大桥北上可联京沪高速公路。”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只有2.5小时的公路车程,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1.5小时,距国际货运港口镇江港、泰州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可与40多个国家的136个港口通航,扬中四面环江,全市由长江主航道以南的雷公岛、太平洲、西沙、中心沙四个江岛组成。
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绕扬中而过,形成了江水共长天一色的独特景观,全国闻名的农居小院掩映其中,一派江南水乡风情。扬中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综合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扬中还拥有长江之中仅剩的两座尚未开发的自然岛屿——雷公岛与西沙岛,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越,地热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开发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项目。扬中素有“鱼米之乡”的赞誉,以河豚为代表的“长江三鲜”,味美绝伦,蜚声四海,吸引着无数中外佳朋。

语言

扬中话
属于江淮方言(江淮官话)中的通泰方言(亦称泰如方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是一种具有吴语底层的江淮方言。这种方言通行于扬中全市、靖江南部的沙上,泰兴的七圩镇、蒋华镇全部与滨江镇(过船)的沿江一带、高港永安洲镇、江阴和常州沿江的利港镇、春江镇(圩塘、魏村)、孟河镇沿江一带,使用人口约50余万。

历史文化

东晋以前,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间,今扬中境域乃是茫茫沧海。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水面,因受江水、海潮冲刷、涨坍无常。唐代,沙洲群形似"如意",因产藤条,曾名藤料沙。宋代称"小沙",明代称"新洲"。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南徙,至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黄河全溜夺淮,致使黄河、淮河、长江三水合流,江都区三江营口便是当年淮河入长江之尾,因江流水激,泥沙量剧增,其下老沙洲强烈崩塌,泥沙下移,使长江河床快速淤积,新沙洲突涨,加速扬中洲地之成陆进程。清代,沙洲逐渐相连。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归,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对稳定,新洲续涨,至同治年间(1862-1874),中心沙、雷公嘴相继出水。清末民初,新涨轮船沙露出水面,今扬中陆地之雏形形成,统称太平洲。光绪三十年(1904)前,扬中分属丹徒、丹阳、武进、泰兴、江都、甘泉6县管辖。光绪三十年,镇江府始设太平厅,独立建置,宣统三年(1911)改名为太平县,民国3年(1914)才改名为扬中县。1994年9月,撤县设市,改名为扬中市。

神话传说

拼死吃河豚
“拼死吃河豚”这句话。其实缘自于苏东坡。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古时,海安、如皋称为海阳。南通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吴王夫差大胜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拥西施于怀,正逢品尝一条河鲀,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随口说道:“爱姬玉乳可比之!”从此,“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而到了宋代,苏轼谪居常州,一士大夫请苏东坡品尝河豚,但见苏轼埋头大吃,就是不吭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