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 南昌地图

南昌概况

13098

简介

图:简介

南昌,简称洪,又称洪城、英雄城,是江西省省会。南昌市被唐代大诗人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名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是中国楹联城的江南昌盛之地,全球十大动感都会之一。南昌市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有着优美自然风光的绿色城市。城市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市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城外青山积翠,城中湖泊点缀,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赣江穿城而过,被人们誉为京九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语言

即南昌赣语,是赣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广义的南昌话则被称为赣语昌都片,真正意义上的南昌话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而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天主教、基督教。
1、佛教:相传,南昌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高僧马祖道一于开元寺(今佑民寺)聚众说法,形成“洪洲宗”,并远播海内外。其弟子百丈怀海,创立丛林清规,在佛教界影响广泛,史称“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南昌佛教流传“南昌三宝”,即普贤寺铁像(30万斤)、佑民寺宋代铜钟(1万斤)和清代铜佛(3.6万斤)。(民谣“江西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现有佑民寺、天宁寺等重点寺院。 
2、道教:南昌是我国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最早有黄帝时代掌管音乐的伶伦又称洪崖先生在西山(今洪崖丹井)修道炼丹,南昌隋代也因此称“洪州”。西汉有南昌尉梅福隐修西山(修道处今称梅岭)。(史志记载原青云谱道院、今八大山人纪念馆即为梅福住宅,后立梅仙祠)。特别是东晋许逊传播“净明忠孝道”,至唐宋后形成净明派道教。许逊被尊为“江西福主”“神功妙济真君”(许真君)。西山万寿宫为许逊修道成仙处,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庙会。南昌万寿宫为许真君铸铁柱锁蛟孽之地,成为赣商文化的标识。现全市重点道观有西山万寿宫、南昌万寿宫等。
3、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明末传入南昌,有400余年历史。
4、天主教:天主教传入南昌约600年历史,159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昌传教,南昌成为当时全国4大教区之一 。
5、基督教:基督教传入南昌只100多年历史,现基督教重点场所有志道堂、清钟堂等。

历史文化

南昌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云谱,这一弧形地带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开创了南昌的建城历史,并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先后有豫章(汉)、洪都(隋唐)等称谓,是历代县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来繁荣昌盛。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三国时为东吴豫章郡,两晋及南朝时为豫章郡、豫章国。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原文化南渡,南昌城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帝国版图上的重要城市。五代时期,南昌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961年(宋建隆二年)将都城从江宁迁往南昌,号“南都”。589年(隋开皇九年)罢郡置洪州,607年(大业三年)复为豫章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复为洪州,贞观初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742年(天宝元年)改洪州为豫章郡,756年(至德元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758年(乾元元年)再称洪州。959年(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升洪州为南昌府。975年(宋开宝八年)复名洪州,1020年(天禧四年)属江南西路,1163年(隆兴元年)为隆兴府。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置隆兴路,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更名龙兴路,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元称隆兴路,后又改为龙兴路。是含今天江西、广东在内的江西行省治所,为全国最重要的十路之一。1370年(明洪武三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1914年为豫章道。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撤道,析南昌、新建县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辖。1949年5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昌,南昌成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江西省直辖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驻地。1955年,南昌市设东湖、西湖、胜利、抚河4区。1958年增设青云谱区,南昌专区南昌(驻莲塘镇)、新建(驻生米镇)2县交由南昌市领导。1961年增设郊区,南昌、新建2县划归宜春专区。1971年南昌、新建(驻长堎镇)2县再次划入。1980年撤销胜利、抚河2区。1981年增设湾里区。1983年宜春地区安义县、抚州地区进贤县来属。

神话传说

洗马池传说

如今洗马池是南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少有人知道,洗马池得名之前叫浴仙池,而且还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相传洗马池在郡城东南隅……尝有年少见美女七人,脱彩衣岸侧,浴於池中。年少戏藏其一。诸女浴毕,就衣化白鹤去,独失衣女留。随至年少家,为夫妇,约以三年。还其衣,亦飞去。故又名浴仙池。也就是说,在郡城东南角的洗马池……曾有少年看到七个美女把彩衣脱下放在岸边,在池中洗浴。少年恶作剧地把其中一件彩衣藏起来,美女们洗完后就穿上彩衣变成白鹤飞去了,唯独丢了衣服的美女没能飞走。随后跟随少年到其家中,与少年结为夫妻,约定三年后还衣。三年期满美女穿上彩衣飞去了。所以洗马池也叫做浴仙池。浴仙池的仙女传说实际上有来源。神话传说中的织女,是天上神仙世界的巧妇。南昌古时乞巧活动多半为“丢针卜巧”的风俗。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七日日中,女儿以小瓷盘晒水少顷,投针其上,针浮下现诸影,得刀见新形,其喜贴,杵形,则优,谓劳苦且拙,亦乞戏也”。也就是说,农历七月初七中午,女孩子用小瓷盘装一点水放在太阳下,把针浮在水面上。如果水底出现剪形影子,表明,自己善女红,则高兴;如果出现钻杵形影子,就忧愁,据说这预示着自己既劳苦,又笨手笨脚。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乞巧游戏。正所谓唐代诗人祖咏诗曰:“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至于乞巧的方式,各地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等。南昌还把农历七月七日称作“女儿节”,每逢这一天,人们就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在南昌市新建县一带,七夕这天要把全村庄的雄鸡宰掉,因为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不再离别。在南昌安义县一带,传说七夕节这天,牵牛、织女两星总是竟夜经天,在黎明前,百鸟升天,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桥。百姓白天不猎禽鸟,有的半夜三更起床,两眼注视天空,观赏星象,讲述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的焚香祷告,祝愿牛郎、织女喜相见,直到太阳升起,人们才离去。七月初七还有拜魁星爷的习俗。魁星爷就是魁斗星,既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古时科举取大,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拜祭魁星爷也十分虔诚。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