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金湖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地处两省三市之交,东与本省扬州市的宝应县、高邮市接壤,东南、南与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长市、南京市六合区相邻,西与淮安市盱眙县、洪泽县交界,北与洪泽县毗邻。
境内水面广阔,河网密布,长堤环绕,绿树掩映,田园方整,稻谷飘香,荷荡连连,一派湖色水乡的自然风光。素有“尧帝故里”、“荷花之乡”、“鱼米之乡”、“淮上明珠”、“水乡金湖”、“苏北小江南”之美誉。因境内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湖环绕,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定名:“金湖”,象征资源丰富,日出斗金。
金湖县域自东北部到东部、东南部分别为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三大湖泊。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水生资源丰富。特产有高邮湖银鱼、龙虾、金湖大宅蟹、螃蟹、甲鱼、青虾等,特种水产品产量占全市一半以上;高邮鸭为省推广良种,金湖小白鹅久负盛名;荷藕、菱角、芡实、蒿茶、双黄蛋也是金湖特产。金湖文化独特,民风淳朴。金湖秧歌、金湖剪纸、金湖娃艺术团等在文艺界享有较高知名度。
语言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是指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的方言。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
主要使用地区: 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西省部分地区。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基督教。
域内宗教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新中国成立前佛教活动遍及各乡镇,道教亦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僧、尼还俗劳动。基督教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后信教人员增多。
历史文化
新石器时期,有先民在此生存。约4000年前,帝尧生于今塔集。禹划九州,隶扬州之域。商朝,地在徐州。西周,隶吴国。春秋战国,初属吴,吴亡属楚。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东海郡东阳县。
西汉,初属东阳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东阳析置高邮县,今县境金南、金沟、塔集、天堂集一线以南地区属之,余属东阳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东阳县析置射阳、平安县,建平安城,今县境金南、金沟、塔集、天堂集一线以北地区属平安县,该线以南属高邮县,戴楼一隅属东阳县。平安县是本土立县之始,距今(2012年)已2129年。属高邮县部分自公元前118年起无变,一直延续到1958年,长达2076年。
王莽时期,改平安县为杜乡县,高邮、东阳无变。
东汉,恢复平安县,高邮、东阳县如故。
三国时期,地在曹魏。金湖、高邮地区乃曹魏与东吴对峙的前沿阵地,曹魏虑其民被东吴所掠,令民北迁,民恐,纷纷渡江南下,平安、高邮、东阳三县俱荒。魏将邓艾在今县境及洪泽县部分地区屯田,筑白水塘,建石鼊城。
西晋,平安并入射阳县。县地分属射阳、高邮、东阳三县。史学家皇甫谧诠释《史记》,《史记·五帝本纪》尧帝下所注“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中的“三阿”即今县所属之塔集。
东晋,东晋偏于江南,版图狭小,地在东晋。境内三阿侨置幽、兖二州。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与东晋在境内发生“三阿之战”。
南北朝时期,南齐于平安城置安宜县,于石鼊城立阳平郡。南梁于安宜城置东莞郡,并由石鼊城移阳平郡来治。高邮析置竹塘、三归县。南陈废东阳县,安宜、高邮如故。北周以石鼊城置石鼊县,原属东阳县的今戴楼一隅改隶石鼊县。
隋朝,随初石鼊县并入安宜县。高邮县无变。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冬,杜伏威率领的起义军攻克安宜城。安宜城遭杜伏威屠焚。
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县移驻大运河以东之白田(及今宝应县城),唐上元三年改安宜为宝应县。地分隶宝应、高邮二县。
宋朝,宝应、高邮县如故。
元朝,改高邮为府,改宝应为安宜府。安宜府寻废,仍宝应县。
明朝,高邮改府为州,宝应仍为县。
清朝,宝应县、高邮州无变。
中华民国,宝应县如旧,高邮改州为县。
195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设立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