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香炭、放鞭炮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端午衣
每年端午节,徽州地区家家户户都要为小孩子制作端午衣。端午衣包括端午服、端午帽和端午棉。端午服,多用色布置做,上装为大襟系带和对襟扣纽两种,亦有后背开禁扣纽的;裤子视孩子大小分为开裆、密裆两种。端午服的制作极为讲究,富贵人家,多在衣裤上用五彩丝线绣上图案、花卉和“如意”边,上装绣在胸前、肩头、袖口、下摆等部位,裤子则绣在膝盖、裤脚口等处。端午帽,主要是为幼小的婴儿或一二岁小孩制作,端午节前后的气候虽已暖贺,但较小的孩子还须戴帽防风。
中秋吃藕
中秋节,合肥人除吃月饼外,还要吃包河无丝(私)藕。传说包拯晚年,仁宗要把半个合肥城封给包公,包公拒绝。但仁宗一定要封赐,最后把一段护城河封给他。包公只好领封,但心里很不安。看到护城河里的藕荷,遂对藕荷作了规定;河藕能吃不能卖,包拯铁而藕无丝(私).说也怪。别地的藕是藕断丝连,但包河藕无丝。从此合肥地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包拯后人恪守这一遗训,并在中秋这天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无私”。包河里的藕,只送给乡邻,从不卖钱。这一美德人们竞相效法。遂成风俗。
炸罍子
“罍”是我们祖先盛酒的青铜器。谈起“罍”在安徽地区的流传和使用,就不得不提到一种与其相配的东西---酒。“安徽地区的酒文化,使得‘罍’文化有了生长的土壤,后来逐渐形成了合肥人炸罍子的风俗习惯。”“炸罍子”是指一饮而尽,说明合肥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从不吝啬美酒好菜。合肥人敬酒用“罍”,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即使初次见面的朋友,通过炸罍子的方式很快能够增进感情。
媳妇节
方言习称妇女为“奶奶们”,故又将这天称作“奶奶们节”。旧时,民间传统习俗,自春节到正月十五日,都为年期。此间,洗涮烧煮等诸家务活都是由媳妇承担的,过了正月十五,便是过了年期,一直忙忙碌碌的媳妇,在这时当歇一歇,松口气,故在媳妇节这天,家庭烧煮一类的炊事,概由男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