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绍兴地图

绍兴概况

2033

简介

图:简介

古城绍兴是浙江省辖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
古城绍兴历史悠久,建城2500周年。7000多年前,绍兴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大禹三过家门的故事广为流传。禹的葬地就在绍兴的大禹陵,每年谷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禹大典。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兴邦,范蠡督建都城,市内的府山就是原越国都城。秦汉时置会稽郡,隋朝称越州,直至晚唐。南宋时越州两次成为临时都城。公元1130年,宋高宗赵构取“绍祚中兴”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于次年改元为绍兴元年,绍兴由此得名。市区古民居建筑群保存完整,有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八字桥直街历史街区、西小河沿历史街区、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石门槛历史街区,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体验绍兴古越风情的绝佳去处。
古城绍兴历史上名人辈出。如越王勾践、王充、王羲之、蔡元培、鲁迅、周恩来、范文澜、马寅初、竺可桢等。毛泽东盛赞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众多的名人故居、古迹、文保单位星罗棋布,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素以“文化之邦”著称于世,拥有越剧、绍剧、调腔、莲花落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剧种,其中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每晚在沈园之夜上演的堂会-《沈园情》受到了一片赞誉。
古城绍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四面环水,内河纵横交错,誉为“漂在水上的古城”,乌篷船是水上特色交通工具,就如威尼斯的刚果拉。史料记载,在清光绪年间绍兴城内就有桥梁229座,绍兴石桥之多,堪称全国之最,著名的有八字桥、广宁桥、宝珠桥、谢公桥等等。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古城绍兴的主要景区有鲁迅故里、东湖、兰亭、大禹陵、沈园、中国黄酒城、名人故居、越王城等。
古城绍兴历史文化悠久,越乡风情浓郁,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全市主要节会有中国水城风情节、兰亭国际书法节、黄酒节、国际纺织博览会等。
兰花是绍兴市的市花,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

语言

绍兴方言属于汉语族吴语太湖片区临绍小片,距离杭州只有70公里,方言差异虽不大但区别明显,亦带来交流障碍(杭州地区听懂绍兴地区方言很难,反之绍兴地区听懂杭州地区方言较容易),绍兴话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而与相近台州地区台州话以及温州话等南部吴语则基本无法互相沟通。
绍兴话同大多吴语一样有全浊声母,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也不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中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的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符合吴语的特征,读书音上和白话音差别大,而在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绍兴吴方言是现代语言学上吴语四大传统方言基准点之一:苏州(太湖北苏沪嘉标准点),温州(温处台标准点),绍兴(太湖南临绍标准点),金华(金衢婺州处州标准点)
绍兴境内地理条件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语音差别很大,绍兴市区与嵊州,新昌农村基本无法沟通。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

宗教信仰

1、道教: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2、佛教:
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3、天主教、基督教: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

历史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直属浙江军政府。3年6月,置会稽道,辖原宁绍台三府属县,治鄞县。5年省道,旋复。16年4月,废道,复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各县直属浙江省。24年6月,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绍兴城,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25年4月,区名改用数字,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不变。27年10月,省府重划各行政督察区辖县,第三行政督察区增辖富阳、海宁、海盐、平湖4县。28年冬,恢复原辖7县。32年5月,重新调整辖县,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移驻天台,后驻新昌,辖10县(除原7县外,增辖富阳、义乌、磐安3县)。同年9月,在第三及第二区上设浙东行政公署,管辖绍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东阳、义乌、磐安、天台、鄞县、镇海、定海、象山、宁海、奉化、慈溪18县。34年11月15日,撤销浙东行署。翌年1月1日起,第三行政督察区恢复民国24年建制,专员公署复驻绍兴,辖7县。36年2月,撤销第六行政督察区,其所辖6县划归第三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13县(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6县),专员公署仍驻绍兴。同年6月1日,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萧山、诸暨两县改为省直属,专员公署移驻余姚,辖11县。37年4月1日,诸暨县由省辖复归第三行政督察区;第三行政督察区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余姚、绍兴、诸暨等12县。同年7月31日,宁海县划入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3县。同年10月6日,为所谓“剿共”需要,分余姚、慈溪、上虞、嵊县、鄞县部分乡镇(村)设四明县。至是年,第二行政督察区共辖14县,专员公署仍驻余姚。38年4月26日,再设浙东行署,辖第二行政督察区等,因解放军进军浙江,终未实行。
1949年5月6日至22日,绍兴全境解放。6月上旬,绍兴各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6月中旬,设第十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6县。余姚划归第二专区(宁波)。同年10月1日,绍兴市正式成立(辖城区及近郊),7日,析绍兴县设会稽县(绍兴县、会稽县大致各辖民国前山阴、会稽两县农村)。至此,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十专区辖1市7县。旋,第十专区改称浙江省人民政府绍兴专区。

神话传说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绍兴香糕是浙江名点,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衔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节登山的习惯,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小绍兴的松糕卖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卖得仅剩了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当他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头枕在口对口地对在一起的两只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讨。原来这是上八洞仙吕洞宾,因见人间闹,便下凡来看看。当时,小绍兴并不知道这就是吕洞宾。他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几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破角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
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赞许。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
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
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饭不思。”
老头听了哈哈大笑:“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吩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话,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对口对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按照吕洞宾指点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黄色。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即叫小绍兴把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日。于是改松糕名为“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为一种疗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欢迎了。

以下门友刚刚浏览这篇攻略:

    联系我们 邮箱:yuexiamenwang@126.com   电话:13911517804      京ICP备2000979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8007239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