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北边
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有个风俗习惯,每逢正月十六晚上,都要挑着灯笼、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出城往北山走上一段,人们称之为“走北山”,也叫“走北边”。“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来腿不酸。”这句话一直在城里流传着。
传说宿迁老县城原来在今项王故里附近。有天夜里,县太爷正在睡觉,忽然梦见衙门前的石狮子跑来向他禀报,说黄河要在正月十六那天淹没宿迁城,要县太爷赶快想办法拯救黎民百姓。天亮后,县太爷把梦中之事告诉县太太。两人将信将疑,来到衙门前一看,只见石狮子果然满眼含泪,似有苦苦哀求之意。县太爷心想:是石狮子显灵了。过去虽说黄河经常泛滥,可是在正月里发大水还从未有过哩!接着,他又做了详细调查,认为这一年的气候确实与往常不同,黄河洪水可能提前到来,这事不可不防。于是就张榜公告,正月十六黄河要来家了,希望大家赶快作好预防准备。可是,群众都不相信。
县太爷就叫县太太把石狮子托梦之事传给亲戚朋友,通过亲戚朋友再互相传达,并且利用正月十五城隍庙会的机会,叫三班衙役向群众宣传:黄河要来家了,正月十六晚上,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要离家向北山上转移。虽然这样宣传动员了,还是只有少数人相信,大多数人将信将疑。
到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县太爷首先带领家眷亲属,挑着灯笼火把,由衙役开道向北山走去。来到了现在的马陵山附近,摆下香案,对天参拜,祈祷上苍保佑黎民百姓平安。当时,也有不少群众蜂拥而来,但其中大多数人是来看热闹的。认为这皓皓明月,朗朗乾坤,哪来的洪水呢?甚至有的人还感到好笑。说实在话,连县太爷也在犯嘀咕,石狮托梦能当真吗?他也摸不准。所以,他摆设香案磕头祷告,实际上是在磨时间呢。
谁知,到了半夜子时,正当人们要回去的时候,就听到西北方传来哗哗的响声,排山倒海一般,不多时,黄河水真的像万头猛兽扑了过来,一霎时漫了黄河大堤,吞没了整个宿迁城。
由于事先有了思想准备,县太爷暗下又作了安排,虽然洪水来得迅猛,城被淹没了,可是大部分市民群众得救了。
从那以后,人们便弃城北迁,转移到马陵山坡,重新建成了一座新城。尽管时光流逝,人地更异,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每逢正月十六晚上,还是要挑着灯笼往北山上走一走,北山地势高,意为步步登高,讨个吉利。这个传统习俗已被代代延续下来。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称为“十月朝”。这个时节,宿迁一带天气渐渐地冷了,农活基本结束,粮食进仓,草堆成垛,耕牛进屋,人们也进入了农闲。所以,雇占长工的人家,这一天都要办上一点酒菜,好好地招待伙计们吃一顿,说些客套话,对感觉比较满意的,说好了第二年二月二再来上工。午饭后,伙计们便到账房领取一年的工钱,收拾起铺盖离开主家。这个时候再找工干比较难,一般能挣得一点工钱的,便回家去休息,等到来年再说。有的伙计一年干下来,被东家找理由扣的一干二净,临走时一分钱也拿不到,只好去逃荒要饭。因此,民间有“十月朝,家家把伙计熬”之谣。因为十月朝是伙计下工的日子,在民间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定规,故伙计们都把这一天叫做“伙计节” 。
宿迁还有一句民谚:“十月朝,裹个红大椒”,是说十月朝是个吉日,这天开始裹脚能把脚裹得像红大椒似的,小巧而又美丽。过去,妇女以裹脚为美,女孩不裹脚,会被别人看不起,认为没有家教,将来找婆家都困难。女孩裹脚一般都在七、八岁,最迟在八、九岁。裹脚前要举行一个仪式,即在十月朝的卯时,由祖母或母亲带着女童到祖先堂烧香磕头,告知祖先,女童听从祖训,不辱门风,今天开始裹脚。女童跪下磕四个头,额头要触到地面,口中要念到感谢祖宗教诲。接着,端来一盆清水,让女童把双脚放在盆里浸泡一个时辰,然后拿出来在阳光下晒干,不得用毛巾或布擦。等脚干了以后,在每个脚敷一些明矾粉,以防止发炎糜烂,俗话就是防止害脚丫子。裹脚的布条叫做“裹巾”,一般为三尺长三寸宽,裹脚从脚指裹起,每裹一圈都要使劲地拽一拽,越紧越好。有的女童疼痛得受不了,拼命地哭喊不让裹,这时候饱尝其苦的祖母和母亲没有半点怜悯,好的劝慰几句,狠的还要拿竹板打脚掌。为了防止女童自己解开,裹好之后要用针线把裹巾缝死。每隔四、五天放开一次,再重新裹紧,直到把整个小脚裹得“死了性”,像个真正的红大椒,不会再变形回伸,晚上睡觉时才可以解开,但早上起床必须裹上,就这样一直到老。“五四”运动之后,号召妇女解放,裹脚的现象才慢慢地减少。今天,看到小脚就像从前看到大脚一样的稀奇了。
十月朝,还有一个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腊纸或箔纸剪成棉衣、棉被,拿到祖坟上去焚烧,如果是亲人逝去的第一个“十月朝”,出嫁的女儿则要用新布做成真的衣服拿去烧掉,俗称“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