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淮安市,古名:淮阴、清江浦、清江、清河,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江淮淮扬文化的中心。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明清时期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淮安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同志的故乡。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陈登科、吴强、张贤亮等,都是淮安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淮安也是革命老区,苏皖边区政府、新四军军部曾在此设立,刘少奇、陈毅、粟裕、谭震林、彭雪枫、李一氓、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淮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烟波浩淼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和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上长城洪泽湖大堤,有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盱眙第一山。特别是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等历代名人的故居遗迹分布境内。
淮安是中国淮扬菜之乡,是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淮扬菜名菜点1300余种。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开洋蒲菜、文楼汤包、淮饺三吃、朱桥甲鱼、码头汤羊肉等,是淮扬菜的经典代表。清代《清稗类钞》录有全国五大名筵,淮安的全鳝席、全羊席独占其二。新中国成立时开国第一宴,经毛泽东主席提议,选用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家乡的淮扬菜点。今天,以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等一大批创新美食为代表的地方佳肴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
语言
主要方言有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
淮安地处江淮方言区,属于北方方言区与吴越方言区的过渡地带。淮安语音,有“淮平子”之称。南蛮北侉,而淮安的语音也就是不蛮不侉的意思,相对较平。淮安内部来说,南部县区方言,具备典型的南方方言特征,入声词汇众多,无卷舌音,外地人尤其是北方人难以听懂,而北部县区,北方方言色彩开始呈现,一些词汇、发音有别于南部县区,并开始出现卷舌音。
历史文化
夏商周时期,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京杭运河的扬州至楚州段)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含今清河、清浦、淮阴、淮安四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市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楚州(今淮安)、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素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宋元时期,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阳县(今淮安区)。淮安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淮安)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淮安府撤销,府治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今淮安区),清河县更名为淮阴县(今淮阴区),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改回淮安之名,设淮安区。至此今天的淮安市下辖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4区和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4县。
神话传说
周灵王的王子名晋,字子乔,好吹笙。曾从浮丘公学道于嵩山,道成后择地炼丹,至淮河下游钵池山北麓,筑台起灶,台下浚井,终年“尝丹泉兮漱齿,采芳药以驻颜”。一日丹成,试饲鸡犬,皆僵,颓然掷丹于井中。不料片刻,鸡犬分别化为丹凤和麒麟。王子乘凤飞天,远赴蓬莱。从此山砂尽赤,故钵池山又名丹山,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为第三十七福地。台下井水日幻三色,早中晚各不同。井边有王子乔祠,祀其像,并塑丹凤作轩翥之势。南宋时,黄河夺淮,沿淮河故道,绕经钵池山脚下。河北岸有一男子靠佣工赡养老母,母子相依为命。一日母病危急,涉河去淮城问医抓药,归至钵池山下,已是薄暮时分,河上风起云涌,浊浪滔天,船工无人敢渡。孝子百般苦求无济,仰天悲号,惊动了正在丹井边品茗的一位中年书生,飘然而来:“莫悲,莫悲,助尔一杯。”说着将手中茶瓯放至水边,竟大如浴桶,孝子知道遇上仙人了,泣拜于河滩,乘杯渡河而去。待舟子们回过神来,哪里还有书生的影子?寻至王子乔祠,别无他异,只是神案上供的瓷盘里少了一只茶盅。人们方知是王子乔显灵,于是在祠前建一亭,额曰:显真。又在古渡遗址修了一座杯渡桥供人凭吊,桥边青瓦精舍,亦名杯渡庵。传说王子乔千百年来,经常惠佑淮安百姓。清同治年间,经地方报请,特敕赐王子乔神号“普惠真君”,在淮设专祠祭祀。